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5版
科技赋能 潜力无限——“三北”工程的宁夏智慧

灵武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大泉保护工作站防沙固沙的前沿

科学技术升级与参与方式多元化,中卫逐步形成了多维度、系统化的生态防治体系。特别是2000年之后,以中卫为代表的宁夏治沙实践已从单一技术突破转向系统性生态重建。
  以唐希明为代表的新一代中卫治沙人,研发出新治沙“土办法”,刷状网绳式草方格沙障技术要比过去纯人工扎设草方格效率提高60%以上。新研发出替代麦草特别适用于高流动沙丘的复合材料、聚乳酸PLA等环保材料,避免了传统材料腐烂带来的污染。“多年防沙固沙的曲折与反复,让我们明白科学理念有多重要,那就是一定要让生态有自我修复的能力。”同时,推广中科院沙坡头沙漠研究试验站的生物土壤结皮高效固沙技术,在草方格内接种耐旱藻类、苔藓结皮微生物,加速土壤形成,并种植花棒、沙蒿等本土灌木,形成立体固沙网络,植被覆盖率从不足5%提升至40%以上。
  从治沙到用沙,是中卫人为世界荒漠化治理提供的另一种可能。如今沙坡头景区已经升级为生态教育基地,发展了星空观测、沙漠研学等业态,2024年全市游客人数、旅游消费额分别增长23.1%和24.5%。中卫市沙漠光伏产业园,光伏板上发电,板下种植作物,板间还能养殖,一片土地得到三重利用。实现了沙漠地区太阳能资源高效利用和沙漠变绿洲的双重收益,不仅实现地方工业产值的增收,更实现了减排二氧化碳的目的。具有沙区特色的枸杞、沙地葡萄、肉苁蓉、甘草成了农民致富的绿色银行,“沙坡头苹果”获地理标志认证,实现了中卫人的治沙与脱贫夙愿。
  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卫累计治理沙漠150万亩,区域内的沙尘天气从年均50天减少到不足10天。从防沙到用沙的新技术、新模式已输出至“一带一路”沙特、蒙古等国家。
  实践二:白芨滩的“五位一体”治沙模式
  1953年白芨滩防沙林场成立的主要任务是阻断毛乌素沙漠进入五公里外的黄河以及防止银川周边村庄、机场被吞噬。20世纪80年代,白芨滩防沙林场负责人王有德实施改革让职工“ 干自己的活,挣自己的钱”,当年治沙造林超计划完成152%,成活率比改革前提高了22%。王有德在白芨滩防沙治沙中最重要的创新成果就是“ 五位一体”综合治沙模式:在最外围沙漠地区扎设草方格,栽植沙生灌木固沙;在中心区、干路周围栽植高大的针叶树和乔木,实现防风;栽植经果林,发展设施园艺,种植苗圃,提高职工收入;利用空地栽植畜草供牲畜食用,养殖场牲畜粪便又可以肥田。“五位一体”综合治沙模式让白芨滩林场探索出“以林为主,以副促林,多种经营,综合发展”的兴场致富路,实现了治沙与致富同步发展,是改造利用沙漠、发展循环经济的成功范例,被国务院确定为推进宁夏经济建设重点推广模式。
  实践三:生态移民与封育禁牧的回馈
  目前,宁夏的生态移民工程是中国规模最大、历时最久,让贫困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