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8版
科技赋能 潜力无限——“三北”工程的宁夏智慧


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在大泉管理站防沙固沙最前沿开展研学项目
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所在的中国森林体验基地

林草局明确的示范性项目,又是黄河“几字弯”攻坚战的标志性工程。中卫市与国家三北局、高校、科研机构合作,通过机械化破解了栽苗成活率低的难题、不断探索蓝藻沙结皮、畜牧养殖治沙、发展“光伏+制造+观光旅游”,科技不断向下赋能让全市治沙进度史无前例的加快,168万亩的沙漠已治理了90% 。
  高科技与大数据管理也不断地扩展到荒漠化防治的各个领域,宁夏遥感中心的卫星遥感、无人机巡护和地面传感器,通过实时监控沙丘移动、植被长势,预警沙尘暴。兰州大学与中卫尝试合作测试自动化沙障铺设机器人,效率达人工的20倍,适用于无人区作业。唐希明总结,“国家加大投入保障和治沙技术升级迭代让未来荒漠化治理的方法与成果有了无限可能。 ”
  特色三:人沙和谐的防沙治沙成果
  2025年5月的一个沙尘天里,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技术科副科长高俊峰,指着远处裸露的沙丘区域解释道,“那边是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域,按要求是不能有任何人工行为的,幸亏去年我们完成了明沙丘四周的锁边工程。要不然今年如此干旱,周边还很脆弱的林草地会退化的更严重。 ”
  靠近这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域的部分,也是大泉管理站这两年防沙治沙的最前沿。这里还保留着几个明沙丘,“是专门留给研学项目做对照样本的。”高俊峰正在解释时,六七辆大巴车驶进了明沙丘区域,车上下来了几百位来研学的中小学生。
  如今白芨滩保护区的林草覆盖已达41%,控制住了近百万亩流沙。“完成了毛乌素沙地歼灭任务后,我们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了补植补造、退化林改造、区域内生态修复和景观提升等方面的巩固防沙治沙成果中来。”据高俊峰讲,“如何巩固防沙治沙成果,我们保护局也是在摸索自己的方法。 ”
  而在直线距离这里仅有三公里的中国森林体验基地,当年曾是王有德带领职工栽植的果园,如今已经成了绿野仙踪般的森林康养营地。几十只梅花鹿穿梭在白色的帐篷与林荫之间,与人嬉戏、逗玩。“当年栽植的果类品种退化后,管理局就进行了改造,也给灵武、宁夏两地的市民增添了休闲场所。”高俊峰笑着说,这是白芨滩管理局从“五位一体”向“六位一体”的转换。
  这新的“一体”,就是让绿色变景观、景观成资本,尝试发展生态旅游。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这两年已经培育起了研学教育、森林康养项目、生态衍生产品,打造出了沙漠田园综合体与沙漠林果综合体,展现出了人沙和谐的防沙治沙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