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在万物中 心在万物上— —从一名生态保护员视角解读秦岭年轮里的26年守护

观音山保护区利用废弃公路恢复生态建设成大熊猫廊道,蔡琼和同事为大熊猫栽竹子。
处的情景,得来实属不易。
洋县朱鹮的拯救与保护,被誉为人类拯救濒危物种最为成功的范例之一。
对朱鹮的守护,带来了家乡整个生态环境的变化,也保护了其他鸟类及其栖息地,为人类营造了一处理想的生存净土。通过朱鹮保护奇迹体验到这种完整的“看见”当然也是秦岭的馈赠。
(二)废弃公路和野生大熊猫生态走廊
108国道连通北京与昆明,却将秦岭大熊猫栖息地一分为二,使世居于此的大家族逐渐割裂为两个相对隔离的种群——兴隆岭和天华山种群。2000年,108国道秦岭隧道建成通车,隧洞上方十余公里的公路随即废弃,给野生动物让出了一条交流通道。保护区从2005年开始在道路两旁栽种的秦岭箭竹如今长势旺盛。秦岭原本的面貌正清晰起来。
作为两大种群的连接纽带,观音山自然保护区的存在,使得这一区域成为大熊猫栖息地中唯一不被道路隔断的区段。
观音山自然保护区与周至自然保护区、世界自然基金会( W W F)合作,自2005年开始在这一区域联合实施了大熊猫走廊带恢复与管理项目,即108廊道项目。内容包括大熊猫可食竹种植与栖息地恢复、动物通道建设、社区可持续发展、公众保护教育以及野生动植物监测等行动。
2022年3月红外相机监测发现,有一只大熊猫在秦岭108廊道核心区废弃公路西侧约500米处活动,这是自2005年廊道项目启动以来发现的最接近废弃公路的一次大熊猫活动记录。
蔡琼心里觉得,这当然是了不起的生态觉醒史的见证。“最近两年在废弃公路不到500米外,已经多次拍到大熊猫,也看到大熊猫的粪便,说明这个地方已经开始适宜它安家。废弃公路廊道连接两个种群,这是保护大熊猫一个成就的缩影。 ”
为连通两个种群而人工恢复的生态廊道建设,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体验到一种完整的生态观。这个项目涉及野生动物、山民,在消除人与自然的隔阂。项目推进过程中,蔡琼看到的山民变迁同样也是生态保护的一部分:曾经的猎人和采药人,如今成为自然导赏员和生态护林员;曾经的盗猎者,如今成了志愿者队伍里的动物足迹专家,他能通过蹄印分辨羚牛、斑羚和野猪,还把自己的经历写成故事,到学校给孩子们宣讲。
山上的村民对蔡琼再熟悉不过。有一次山民对他说:“今年春天冷,蜜蜂都得了烂仔病。”如果蜜蜂成批死去,由此造成的植物繁衍危机又对秦岭的生态链产生影响。蔡琼领悟到,村民的希望,也是大熊猫的希望。这是一个完整的生境。
在这样一场跨越26年的深度觉醒中,最伟大、最了不起的转变是从人定胜天和以人类为中心的思想向生命共同体这样一种生态文明思想的跨越。它带来的是一种完整的“看见”:整个秦岭的生态修复是一场系统工程,在水源涵养区种植水源林,在矿山迹地实施植被恢复,在交通要道建设动物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