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在万物中 心在万物上— —从一名生态保护员视角解读秦岭年轮里的26年守护



秦岭首次发现的四川林鸮(摄影/蔡琼)
绶带鸟(摄影/蔡琼)
被称为凌波仙子的水雉(摄影/蔡琼)
对于蔡琼来说,生态保护从来不是保护某个物种或者某一条河流,保护的是一个完整的生境。当然也包括山上这群守护秦岭的拼命三郎。他的同事中,绝大多数都被深山隔离,和家人过着两地分居的生活。“好多巡护员都三十多了,还没找对象。即使找一个,也因我们的环境和收入而告吹了。 ”
他在同事身上看见了和现代社会非常割裂的一种落寞。“钻山里十几年,外面的世界太陌生了”。每次爬到秦岭山脊,听松涛阵阵,大自然用一种更加超越的自然慈悲的力量,洗涤着内心的躁动和遗憾。
他知道,在连绵的山脉里,有无数和他一样的守护者,他们或许是巡护员、科研人员、自然教育者,或许是普通的山民、城市里的志愿者……用不同的方式书写着同一段故事——关于守护,关于重生,关于人类与山脉的和解之道。这座山,也用它日益丰盈的生态年轮,回应着这份跨越26年的深情守护。
自然教育中的生命觉醒
蔡琼的观看之道来自拍鸟的经历,那是他和鸟类的心灵对话,也是和秦岭秘境的心灵对话。
他接触到一个庞大的爱鸟群体,成为鸟友和秦岭的山林、鸟儿之间的联络人。蔡琼也被鸟友奉为“神一般的人物。”其实他只是一名热情的巡护员,认真当好向导,管理好鸟人的行为,也是他热爱自然、热爱鸟类的方式。
(一)“打鸟”:和秦岭秘境的心灵对话
鸟友把自己称为“鸟人”,把拍鸟的行为称作“打鸟”。他们去到世界各地寻找鸟的行踪,找到了,就很开心。这个“打”字呢,是用镜头“哒”瞬间捕捉到飞鸟自由的影像,好像感知到了鸟的精灵之美。从此山变得不同,有一种五彩斑斓跃动的美。
“打鸟”的过程,也打掉了伪善和自欺。他看一只鸟,心中没有了“我”的纠缠,没有概念和成见,他能看见鸟与山林浑然一体的灵性之美。
蔡琼身上的活力源于这种“身在万物中,心在万物上”的自在单纯。
秦岭也是我国鸟类分布最广泛的地区之一。全世界的鸟类超过9000种,中国的鸟类超过1000种。秦岭就有437种鸟类,占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