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掖市农业节水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张掖市民乐县深化农业节水增效,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项目强力推进。
上江南”“戈壁水乡”变为资源型缺水地区。随着人口不断增长、城市建设加速推进、经济快速发展,各行业对水资源的需求与日俱增。地表水引流不足,为满足生产生活需求,地下水超采,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引发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不仅限制了农业生产的规模和效益,也对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
(二)农业用水特点
1、用水量大
作为黑河流域核心灌溉区,张掖市农业用水占比高达87%,远超全国③62%的平均水平 。 张掖市承担着黑河干流调水分水任务,地表水可用量有限,地下水成为农业灌溉的主要水源。但是,多年来全市耕地面积呈增加态势,农业用水过度依赖地下水,超采问题突出,根据《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公布地下水超采区、禁采区和限采区范围的通知》,张掖市共有超采区7处、面积达2418平方公里,超采治理难度大。这种“以井保灌”的用水方式,制约了绿洲农业的可持续性。尽管近年来,大力建设高标准农田,积极推动高效节水灌溉和水肥一体化技术,但农业用水效率提升仍滞后于生态治理需求,亟需系统性破解人水关系失衡困局。
2、灌溉方式传统
张掖市以传统农业灌溉方式为主,制约了节水增效。尽管已建成高④效节水灌溉面积374.2万亩 ,但剩余农田仍依赖畦灌、沟灌等粗放方式。传统灌溉模式下,水资源损耗较大,田间渗漏和蒸发损失严重,且催生土壤盐碱化等次生问题。 2023年甘州区水务局监测显示,甘州区部分灌区因长期大水漫灌,地下水位下降0.92米,加剧了地下水超采风险。这种现象的发生,既源于农户长期形成的灌溉习惯,也受限于老旧水利设施改造滞后,亟需通过技术升级和机制创新打破传统模式桎梏。
3、季节性用水差异明显
张掖市农业用水呈“夏丰冬枯”的季节性差异。受温带大陆性气候与作物生长周期影响,每年6-9月农业用水量剧增,其中玉米、蔬菜等作物灌溉高峰期(7-8月)日用水量可达淡季的3-5倍。2023年张掖市水务局监测数据显示,夏季灌区取水量占全年68% ,而冬季仅占12%。春播期与秋收期的灌溉集中性也加剧了时段性用水压力,给水资源的合理调配和管理带来一定困难。
张掖市农业节水面临的困境
(一)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
水资源总量不足且时空分布不均,资源性、区域性缺水问[ 2]题突出 ,属中度缺水地区。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需求呈迅猛增长态势,与农业用水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同时,气候变化导致降水不稳定,黑河来水减少,加剧了水资源供需矛盾。根据甘肃省水文站监测数据,在经过2014-2020年7年丰水期后,2021年开始黑河上游莺落峡来水量重回20亿立方米以下,特别是2023年,遭遇自1967年有气象记录以来的第二个干旱严重年[2],仅次于2001年,黑河上游来水量仅13.48亿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