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7版
张掖市农业节水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方米,上游来水量减少,使农业用水保障面临巨大压力。
 (二)节水设施与技术推广难
  一方面,部分地区的节水灌溉设施老化失修问题较为严重,已成为农业节水增效的突出瓶颈,且更新改造所需资金短缺,部分设施无法正常运行,影响节水效果。例如,运行30余年的骨干输水工程黑河西总干渠因老化破损导致输水效率不足70% , 2024 年启动的改建工程虽计划投资1.49亿元 ,但仍需两年才能完成 ⑤主体改造;临泽县板桥中型灌区、高台县红崖子灌区等灌区,都或多或少存在“设施老化-资金缺口-节水效能衰减”的恶性循环,严重制约了区域农业节水目标的实现。此外,滴灌、喷灌等高效节水技术虽然具有显著的节水优势,但由于设备成本较高,后期维护也较为复杂,农民采用积极性受限。另一方面,一些节水技术与当地农业生产实际的适配性不足。例如,张掖市辖区南部祁连横亘、山脉连绵,中部平原广袤、地势平坦,绿洲、河流、沙漠、戈壁相间,地形地貌复杂,大型节水灌溉设备难以施展,而适合山区使用的小型节水设备相对匮乏,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节水技术的推广应用。
  (三)农民节水意识淡薄
  多数农民长期受传统生产观念影响,对水资源短缺的严峻形势认识不足,对河西走廊地区生态环境极其脆弱的区域特征认识不到位,普遍认为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没有充分意识到节水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虽然政府通过多种渠道开展了节水宣传教育活动,但宣传效果仍不够理想,部分群众对节水知识和政策的了解不够深入,日常生产生活中未能养成良好的节水习惯。农村仍然存在“长流水”等浪费水资源的现象。同时,部分村民认为节水只是政府相关部门的责任,与自己无关,对节水行动缺乏认同感和参与意愿。
  (四)农业节水管理机制不完善
  张掖市农业水价长期偏低,无法真实反映水资源的稀缺程度和供水成本,难以形成有效的节水激励机制。地下水水价长期低于地表水水价,造成了大量提取地下水的问题,“先地表后地下”用水导向未形成。以甘州区为例,2023年底地下水水价未改革前为0.09元/m ,地表水水价0.182元/m,相差0.092元,地下水价格远低于地表水价格,进一步加剧了地下水“大水漫灌”
  现象。不合理的水费机制,不仅影响了农民节水积极性,也给水资源管理带来困难。同时,存在多部门职责划分不清的问题,水务、农业农村、自然资源等部门节水管理协调配合不畅,容易出现管理漏洞和重复管理现象,降低了节水管理效率。此外,水利系统员工大部分工资来源为水费,既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水管人员为保障收入而放松管理尺度,甚至存在鼓励多用水的倾向,也造成缺乏资金维护水利设施,部分灌区渠系老旧失修,“跑冒滴漏”问题凸显。
  张掖市农业节水的对策建议
  (一)推广非常规水源开发利用,缓解农业水资源供需矛盾
  针对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问题,必须要解决源头来水、循环利用等问题。一是将再生水、雨水、微咸水等非常规水源纳入全市水资源统一配置体系,市县两级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年度再生水利用计划,划定最低利用额度并动态提高比例,建立“总量控制-行业分配-效益评估”刚性约束机制。二是强化“天上水”开发与蓄存。科学把握气候规律开展人工增雨增雪作业,提升天然降水转化效率,同步依托地形条件建设雨水集蓄池、塘坝等设施,探索“冬储夏用”调蓄模式,将季节性降水转化为农业生产可用水源,服务种植养殖用水需求。三是挖潜微咸水资源利用潜力。针对张掖市19.53%的盐碱耕地现状,可以借鉴河北沧州微咸水利用经验,建立“分区分类利用+土壤盐渍化防治”协同机制,对微咸水进行分类改造,在轻度盐碱区试点微咸水灌溉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