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0版
“法治+科技+共治” 系统治理守护秦岭生态
文/闵晶晶
  
  秦岭作为我国中央水塔与生物多样性核心区,其生态保护关乎区域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陕西省创新构建“法治+科技+共治”协同治理模式,实现高水平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有机结合。法治层面,通过完善《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等法规体系,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建立“立法-执法-司法”全链条保障机制,严厉打击生态破坏行为。科技层面,依托“空天地人”一体化监测网络,整合卫星遥感、无人机及人工智能技术,构建智能监管体系,显著提升生态问题处置效率。共治层面,创新“五级林长制”与跨区域协作机制,统筹政府、企业及公众力量,推动生态补偿、绿色金融等市场化手段落地。多措并举下,秦岭生态质量持续优化,水源涵养能力稳步提升,生物多样性显著恢复,“秦岭四宝”种群稳步扩大,区域水质稳定优良。

  作为中央水塔和生物基因库,秦岭滋养了关中平原70%的用水需[1]求 , 庇护着大熊猫、朱鹮、羚牛等40余种珍稀物种。习近平总书记这样描述秦岭的重要性:“秦岭和合南北、泽被天下,是我国的中央水塔,是中华民族的祖脉和中华文化的重要象征。”2020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赴陕西考察的第一站就是秦岭。在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文明建设并不是说把多少真金白银捧在手里,而是为历史、为子孙后代去做。”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开创了生态治理现代化的新篇章。陕西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创新探索出“法治+科技+共治”的秦岭生态治理独有模式。在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下,秦岭森林覆盖率提升至82%,“秦岭四宝”种群持续扩大,汉丹江水质稳定保持Ⅱ类以上。 面临全球[2]生物多样性锐减等生态危机,秦岭生态治理蕴含的系统治理理念具有重要启示,其绿色蜕变证明: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可以协同共进,关键在于构建“制度保障-技术创新-多元共治”的治理体系。这份来自中华龙脉的生态治理答卷,不仅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更为鲜活、生动的范本,更为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探索全新路径。
  秦岭生态环境总体情况
  秦岭承担着调节区域气候、涵养水源、维护生物多样性的核心功能,是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之一,也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作为众所周知的“中华水塔”,秦岭水源涵养能力维持在较高水平,为区域及全国生态安全提供坚实保障。已设立的秦岭自然保护区由33个自然保护区组成,形成沿秦岭主脊南北两侧分布的生态屏障。秦岭现已查明的种子植物超过1268种,动物资源涵盖兽类83种、鸟类171种。总体来看,秦岭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秦岭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秦岭是生态屏障的战略要地。秦岭山脉是东亚季风区与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水资源年储量达220多亿立方米,约占黄河水量的三分之一,每年向关中地区输送超过20亿立方米清洁水源,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