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1版
“法治+科技+共治” 系统治理守护秦岭生态

秦岭秘境(摄影/蔡琼)

中给西安市提供饮用水约3.8亿立方米,占市区供水量的76%以上。其水源涵养功能直接关 系黄河流域生态安全和关中城市群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秦岭是生物多样性的重点区域。秦岭是全球34个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之一,栖息着大熊猫、金丝猴、羚牛、朱鹮等40余种国家级保护动物,以及红豆杉、珙桐等3000余种珍稀植物。其生物多样性指数远超全国平均水平。秦岭复杂的垂直带谱为物种提供了多样化的生存空间,形成了独特的“垂直生态博物馆” 。
  最后,秦岭也是人地矛盾的典型区域。秦巴山区曾是集中连片贫困区,又是生态敏感区。从秦岭生态保护的特殊性和难点来看,其生态系统一旦被破坏,恢复周期将超过50年,且修复成本是预防成本的10倍以上。秦岭涉及陕西6市39县,跨区域协调难度大,曾因管理权责分散导致“九龙治水”困局。山区群众人均耕地不足0.5亩,传统发展模式对资源依赖度高,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之间的矛盾十分尖锐。
  近年来,秦岭生态保护取得了显著成效。区域森林覆盖率提升至82%,生态质量优良等级面积占比达99.3%,汉江、丹江等主要河流优良水体比例超九成。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70%水量的核心水源地,其水质稳定保持在Ⅱ类以上,实现了“一泓清水永续北上” 。通过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修复工程,完成了110个历史遗留矿山的治理,恢复植被2.3万亩[2] ,生态修复面积超1.8万公顷。生物多样性保护也取得了突破,“秦岭四宝”种群持续扩大,红豆杉、珙桐等珍稀植物资源稳步增长,37个地区获评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及“两山”实践创新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