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2版
“法治+科技+共治” 系统治理守护秦岭生态
   秦岭生态保护经验及亮点
 (一)法治筑基:构建生态保护法治屏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秦岭生态保护践行“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的要求,将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生态治理实践,形成了“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的全链条法治保障体系。通过立法、执法和司法的协同发力,为秦岭生态保护筑牢了坚实的法治屏障。
  一是立法先行,扎紧制度“笼子”。立法是法治保障的基石。秦岭生态保护通过“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明确禁止类和限制类开发行为,为生态保护划定红线。2019年修订的《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将保护范围扩展至海拔2000米以上区域,明确了“海拔+区块+生态廊道”的三级保护体系,核心保护区禁止一切与生态无关的开发活动。这一举措不仅为秦岭生态保护提供了明确的法律依据,还为后续的执法和司法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例如,通过立法明确的保护范围和禁止行为,使得执法部门在处理违建、非法采矿等行为时有法可依,有效遏制了破坏生态的行为。
  二是执法有力,强化制度执行。执法是法治保障的关键环节。秦岭生态保护通过建立严格的执法机制,确保各项法律法规得到有效执行。一方面,组建了专业的生态保护执法队伍,定期开展联合执法行动,严厉打击各类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2024年,省生态环境厅组织开展了20轮次关中地区大气污染治理监督帮扶 [3 ],安康市宁陕县等参与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县际联合交叉执法检查,重点核查矿山、尾矿库、农家乐整治等问题。 另一方面,建立了执法监督机制,确[4]保执法过程公开透明,防止执法不公和权力滥用。例如,通过设立执法监督热线和在线举报平台,鼓励公众参与监督,形成了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执法监督格局。
  三是司法护航,强化刚性约束。司法是法治保障的最后一道防线。秦岭生态保护通过司法手段,强化了对生态环境的刚性约束。探索“环境资源案件集中管辖”模式,打破行政区划壁垒,实现跨区域司法协作。秦岭北麓检察院通过公益诉讼督促清除垃圾143万吨,补植复绿1000亩,并在蚰蜒河黑臭水体案中推动建立流域生态补偿机制。[ 5]该案例入选最高检“公益诉讼守护美好生活”典型案例,形成了“司法判决+生态修复+长效监管”的闭环。理论创新方面,引入“恢复性司法”理念,要求被告人通过劳务代偿、生态修复等方式承担责任。例如,某起非法采矿案件中,被告人被判处劳务代偿,参与矿山生态修复工作,不仅修复了受损的生态环境,还提升了公众对生态保护的法律意识。
  ( 二)科技赋能:打造智慧监管立体网络
  秦岭生态保护坚定落实“向科技要生产力、向数据要治理力”的要求,构建“空天地人”一体化监测体系,推动生态保护从“人防为主”向“智治赋能”转型。
  空天地一体化监测体系:接入十余颗卫星资源,实现每季度全域影像比对,精准识别违建、采矿等“五乱”问题。组建“秦岭保护无人机中队”,实现全覆盖无死角管理。 在[ 6]20条峪口安装人脸识别、车辆抓拍系统,电子围栏自动报警拦截违规进入人员。应用物联网、区块链技术,实现监测数据实时上传、不可篡改,形成“监测-预警-处置-反馈”闭环。
  数据驱动型精准治理体系:全省国家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已达8家,进[7]一步完善生态质量监测网络 ,通过A I算法预知地质灾害风险并提前72小时预警。开发生态问题移动监管平台,网格员实时上传生态问题,后台自动生成整改清单,平均处置效率较过去提升40%以上。构建高精度数字模型,通过数字孪生预演生态修复方案[8],成功优化流域水土保持方案,减少泥沙流失量预测误差控制在8%以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