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科技+共治” 系统治理守护秦岭生态
全民参与的意识唤醒:秦岭生态保护既需要政府主导,更需全社会共同参与,进一步凝聚共识、形成合力,在更大范围、更深领域实现秦岭生态形势稳定向好。陕西省通过培育“ 秦岭卫士”志愿者队伍,开展多样化普法活动。2024年,西安市宣传周期间组织数百名志愿者清理山体垃圾,发放《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等资料2000余份;鄠邑区以普法为契机累计发放各类宣传资料5万余份。依托“民间林长”“生态检察开放日”等机制,公众参与生态保护从“被动”向“主动”,从“盲从”向“自觉” 。 这一系列活动不[ 1 2 ][ 1 3 ]仅提升公众环保意识,更吸引、培养了一批生态环保的“有志者”。他们在工作学习之余,主动活跃在秦岭的各个角落和不同领域,开展如生态研学教育、日常巡山检查、排除生态隐患、垃圾清理等活动,以己之力为秦岭“护绿”。发挥制度力量培养全民环保习惯,通过实施“生态积分”等机制,将垃圾分类、护绿巡山与积分绑定起来,让群众在保护环境同时更有获得感、参与感。为进一步巩固、激发群众参与热情,部分地区开展的“ 积分兑换”活动,有效实现生态保护与群众生活“双提升”,为生态保护良性循环加力。
秦岭生态治理的核心内容
秦岭生态保护的成功实践,既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秦岭地区的生动诠释,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生态治理体系的集中体现。其核心要义在于法治化规范、科技化赋能、社会化协同深度融合,构建起“制度保障-技术创新-多元共治”三位一体的生态治理新范式。不仅破解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二元对立困局,更在实践中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系统性经验。其独特价值在于:以刚性制度筑牢生态红线,以数字变革重塑治理逻辑,以共建共享凝聚治理合力,为全球生态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基于此,深入总结秦岭生态治理的运行机理与实践启示,对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一)从“单点突破”到“全域统筹”的系统理念
统筹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双重目标,以“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思维推进治理。2024年,通过实施秦岭山水工程(覆盖35个子项目)、防火应急道路改造等系统性工程,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026.50公顷,新增林地1852.88公顷,推动秦岭陕西段99%以上区域生态状况达“优”“优良”等级。[14]
(二)从“人防为主”到“智慧赋能”的实践突破
构建“卫星遥感+无人机+地面监测”立体化监管体系,2024年通过西安市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综合监管平台发现并处理“ 五乱”问题169个,无人机巡检覆盖1.46万公里,问题识别、处置效率进一步提升;依托AI视觉大模型技术,实现生态风险预警准确率超75%,日均服务执法咨询数百次。[15 ][16]
(三)从“政府主导”到“多元共治”的全域格局
突破单一行政主导模式,形成“纵向贯通、横向联动、内外协同”的责任网络。通过制度设计明确各方治理边界,政府聚焦政策制定与监管,市场发挥资源配置作用,社会承担监督与参与职能。建立生态补偿、绿色金融等市场化机制,将生态保护成果转化为经济收益,激发多元主体参与动力。建立“生态保护红黑榜”,将企业环保表现纳入社会信用体系,倒逼主体责任落实。
西部地区生态保护的几点建议
结合秦岭生态治理的经验和启示,对西部地区生态保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强化法治,筑牢红线
推动各地制定《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实施细则,重点针对三江源、祁连山等关键生态功能区出台专项保护法规。完善生态
秦岭生态治理的核心内容
秦岭生态保护的成功实践,既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秦岭地区的生动诠释,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生态治理体系的集中体现。其核心要义在于法治化规范、科技化赋能、社会化协同深度融合,构建起“制度保障-技术创新-多元共治”三位一体的生态治理新范式。不仅破解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二元对立困局,更在实践中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系统性经验。其独特价值在于:以刚性制度筑牢生态红线,以数字变革重塑治理逻辑,以共建共享凝聚治理合力,为全球生态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基于此,深入总结秦岭生态治理的运行机理与实践启示,对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一)从“单点突破”到“全域统筹”的系统理念
统筹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双重目标,以“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思维推进治理。2024年,通过实施秦岭山水工程(覆盖35个子项目)、防火应急道路改造等系统性工程,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026.50公顷,新增林地1852.88公顷,推动秦岭陕西段99%以上区域生态状况达“优”“优良”等级。[14]
(二)从“人防为主”到“智慧赋能”的实践突破
构建“卫星遥感+无人机+地面监测”立体化监管体系,2024年通过西安市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综合监管平台发现并处理“ 五乱”问题169个,无人机巡检覆盖1.46万公里,问题识别、处置效率进一步提升;依托AI视觉大模型技术,实现生态风险预警准确率超75%,日均服务执法咨询数百次。[15 ][16]
(三)从“政府主导”到“多元共治”的全域格局
突破单一行政主导模式,形成“纵向贯通、横向联动、内外协同”的责任网络。通过制度设计明确各方治理边界,政府聚焦政策制定与监管,市场发挥资源配置作用,社会承担监督与参与职能。建立生态补偿、绿色金融等市场化机制,将生态保护成果转化为经济收益,激发多元主体参与动力。建立“生态保护红黑榜”,将企业环保表现纳入社会信用体系,倒逼主体责任落实。
西部地区生态保护的几点建议
结合秦岭生态治理的经验和启示,对西部地区生态保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强化法治,筑牢红线
推动各地制定《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实施细则,重点针对三江源、祁连山等关键生态功能区出台专项保护法规。完善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