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2版
我国鼓励生育财税政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与人口报告2022》数据显示,我国3周岁以下婴幼儿的入托率仅[4]约5.5%,这一低比例暴露出托育机构资源短缺的现状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家庭对托育服务的需求十分旺盛。托育服务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显著,不仅增加了家庭育儿的负担,也让很多人在生育问题上更加谨慎,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生育意愿。
  税收政策上,生育相关产品税率偏高。当下,在孕产用品及服务领域,从孕期母婴用品到产后护理服务,都难以通过增值税免税政策来降低成本。像孕妇专用药品、用具以及产后康复服务等,由于缺乏增值税免税政策的支持,价格始终降不下来,相比享受税收优惠的商品,此类孕产相关产品和服务价格普遍偏高。这不仅加重了孕妇及其家庭的经济负担,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生育意愿的提升。
   完善我国鼓励生育财税政策的对策建议
  现存问题制约了我国鼓励生育财税政策作用的有效发挥,未能充分激发家庭生育意愿。研究针对上述问题,多个维度提出完善我国鼓励生育财税政策的对策建议,力求探寻有效的解决路径,切实提升鼓励生育政策的实施效果。
  (一)优化财政补贴体系
  首先,优化生育补贴,鼓励生育提升补贴的公平性十分关键。国家应出台与生育政策适配的补贴细则,各省依据自身实际出台相应的补贴标准。可考虑将非正规就业和自主创业的女性纳入生育补贴范围,扩大生育保险覆盖面以惠及更多育龄家庭。针对各省市贫困家庭,在常规补贴基础上,依据家庭经济状况适当给予额外补贴优惠。优惠标准可核算家庭月收入与标准家庭收入的差额建立,通过国家转移支付的方式,切实减轻家庭养育负担,消除育龄家庭生育顾虑。强化监管,确保鼓励生育的补助资金精准到位,及时足额发放给符合条件的目标群体。
  其次,优化养育服务的社会配套支持。增加财政投入,强化养育服务配套,是鼓励生育的重要保障。政府可投资建立公有制托育机构,减轻社会托育压力。或对私有托育机构给予财政专项资金扶持,推动社会化托育服务发展。加大产科、儿科医护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定期培训在岗护理人员,提升服务水平。同时,加大财政对孕妇健康检查和幼儿医疗等方面的补助,减轻家庭医疗负担,为生育养育提供坚实的保障。
  (二)完善税收优惠政策
  首先,加大企业税收优惠,推动生育与企业发展。一方面,国家可推行类似残疾人雇佣加计扣除的税收优惠政策,依据企业怀孕女职员的数量进行税收加计扣除,激励企业维护女性员工利益,消除女性生育的职场顾虑。另一方面,我国基础企业所得税率为25%,随着生育政策逐渐放开,政府可对盈利性托育机构加大所得税优惠力度。低税率及叠加优惠政策,不仅能间接减轻生育家庭负担,还能扶持托育企业,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活力。
  其次,优化个人所得税征收,兼顾公平与生育激励。在个人所得税征收方面,可以综合考量不同家庭的整体经济状况、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通货膨胀等因素,调整个人所得税征收标准。此举既能促进税收公平,又能减轻家庭经济负担,从而鼓励生育,推动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加强政策协同与配套支持
  首先,强化对托育机构的支持。面对我国托育资源短缺、服务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政府需多维度发力。资金扶持上,给予小型托育机构专项发展资金,助力场地拓展与师资培训,加强托育机构基础设施建设 ;[ 5]为大型托育机构提供运营补贴,推动经营模式完善与环境改善。服务提升上,重点关注非营利性托育机构,通过直接投入设备,优化场地布局与设施配备,提升硬件水平。在减轻家庭负担上,对于盈利性托育机构,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