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社区治理现状、困境与突破策略研究— —以昆明市致远社区治理为例
区”实践基地。在社区成立“高校服务站”“青创空间”,一方面为学生提供实践岗位,另一方面引入专业师资力量,完善社会组织孵化机制,培育自治组织,提升居民自我服务能力。
(三)实施技术赋能,推进社区智慧治理转型升级
技术是推进社区治理向智慧治理转型升级的核心引擎。通过技术与治理深度融合,推动社区决策从经验驱动转向数据驱动,从被动响应转向主动服务,最终实现治理效能与居民体验的双提升。
1、建设数字治理基础设施
构建“1+N”智慧社区平台,整合人口、房屋等基础数据,实现“一库统管”。部署智能感知设备,构建智能垃圾分类系统,提升治理精细化水平。运用技术监管公共资金,实现使用流程可追溯,增强治理透明度。
2、服务场景创新与适老化改造
开发“云议事”“智能客服”等数字化应用,通过线上平台收集居民意见。针对老年群体,保留线下服务窗口并开展“数字反哺”培训,确保技术红利普惠共享。开拓VR安全教育、AI健康管理等创新场景,拓展治理维度。
3、建设技术标准与安全规范
制定《社区数字化治理技术标准》,统一数据采集、传输规范。建立分级授权的数据访问机制,保护居民隐私安全。通过第三方评估机构对技术应用效果进行动态监测,确保治理效能。
(四)构建群众参与机制,形成可持续的社区自治格局
群众参与是形成可持续社区自治格局的关键。建立“居民点单—社区派单—共建单位接单”响应机制,实现需求与服务精准对接,推动社区从“为民做主”向“由民做主”转变,激发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动力,提高群众参与度,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自治生态。
1、构建精准化需求响应体系
建立“微网格-楼栋-单元”三级响应机制,通过智能传感器实时采集需求数据。聚焦“一老一小”,建设“儿童探索乐园”和“老年活动室”等,体现差异化服务供给策略。优化需求响应流程,实现供需闭环管理。
2、拓展参与渠道
构建“线上+线下”参与网络,如微信小程序实现24小时诉求响应。开展“时间银行”实践,将志愿服务转化为可积累的社会资本,重点建立“社团+社区”的志愿服务模式。完善居民议事会、院落协商等,提升决策参与度。
3、培育自治组织
实施“自治组织孵化计划”,培育业委会、兴趣社团等自治组织。建立“双向进入、交叉任职”机制,确保党组织对自治组织的领导。完善《居民公约》等制度,规范自治行为,实现治理重心下移。
参考文献
[1]习近平:社区工作连着千家万户[EB/OL].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22/0719/c1001-32479983.html.
[2]沈费伟,杜芳.未来社区的高质量治理:实践逻辑、现实困境与优化策略[J].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23(6):62-74.
[3]卢玮静,赵小平,张丛丛.中国城市社区治理政策的困境、原因与对策——基于政策分析的视角[J].城市发展研究,2016(8):107-112.
[4]郝焕,王春梅.提升基层治理能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基于江西景德镇市珠山区社区治理实践研究[J].新西部,2023(6):90-92.
[5]侯战科,李平.流动人口聚集社区的治理:经验、问题和对策——基于鄂尔多斯市康新街道的调查[J].新西部,2023(4):99-101.
[6]张旋迪,刘浩.党建引领居民自治实现的可行路径研究——基于沈阳市H社区的个案分析[J].新西部,2023(4):74-77.
[7]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 奋力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J].红旗文稿,2024(6):30-33.
作者简介
唐伟力 昆明理工大学助理研究员、博士在读,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余毓先 昆明理工大学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杜 威 昆明理工大学副教授、博士在读,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三)实施技术赋能,推进社区智慧治理转型升级
技术是推进社区治理向智慧治理转型升级的核心引擎。通过技术与治理深度融合,推动社区决策从经验驱动转向数据驱动,从被动响应转向主动服务,最终实现治理效能与居民体验的双提升。
1、建设数字治理基础设施
构建“1+N”智慧社区平台,整合人口、房屋等基础数据,实现“一库统管”。部署智能感知设备,构建智能垃圾分类系统,提升治理精细化水平。运用技术监管公共资金,实现使用流程可追溯,增强治理透明度。
2、服务场景创新与适老化改造
开发“云议事”“智能客服”等数字化应用,通过线上平台收集居民意见。针对老年群体,保留线下服务窗口并开展“数字反哺”培训,确保技术红利普惠共享。开拓VR安全教育、AI健康管理等创新场景,拓展治理维度。
3、建设技术标准与安全规范
制定《社区数字化治理技术标准》,统一数据采集、传输规范。建立分级授权的数据访问机制,保护居民隐私安全。通过第三方评估机构对技术应用效果进行动态监测,确保治理效能。
(四)构建群众参与机制,形成可持续的社区自治格局
群众参与是形成可持续社区自治格局的关键。建立“居民点单—社区派单—共建单位接单”响应机制,实现需求与服务精准对接,推动社区从“为民做主”向“由民做主”转变,激发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动力,提高群众参与度,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自治生态。
1、构建精准化需求响应体系
建立“微网格-楼栋-单元”三级响应机制,通过智能传感器实时采集需求数据。聚焦“一老一小”,建设“儿童探索乐园”和“老年活动室”等,体现差异化服务供给策略。优化需求响应流程,实现供需闭环管理。
2、拓展参与渠道
构建“线上+线下”参与网络,如微信小程序实现24小时诉求响应。开展“时间银行”实践,将志愿服务转化为可积累的社会资本,重点建立“社团+社区”的志愿服务模式。完善居民议事会、院落协商等,提升决策参与度。
3、培育自治组织
实施“自治组织孵化计划”,培育业委会、兴趣社团等自治组织。建立“双向进入、交叉任职”机制,确保党组织对自治组织的领导。完善《居民公约》等制度,规范自治行为,实现治理重心下移。
参考文献
[1]习近平:社区工作连着千家万户[EB/OL].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22/0719/c1001-32479983.html.
[2]沈费伟,杜芳.未来社区的高质量治理:实践逻辑、现实困境与优化策略[J].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23(6):62-74.
[3]卢玮静,赵小平,张丛丛.中国城市社区治理政策的困境、原因与对策——基于政策分析的视角[J].城市发展研究,2016(8):107-112.
[4]郝焕,王春梅.提升基层治理能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基于江西景德镇市珠山区社区治理实践研究[J].新西部,2023(6):90-92.
[5]侯战科,李平.流动人口聚集社区的治理:经验、问题和对策——基于鄂尔多斯市康新街道的调查[J].新西部,2023(4):99-101.
[6]张旋迪,刘浩.党建引领居民自治实现的可行路径研究——基于沈阳市H社区的个案分析[J].新西部,2023(4):74-77.
[7]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 奋力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J].红旗文稿,2024(6):30-33.
作者简介
唐伟力 昆明理工大学助理研究员、博士在读,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余毓先 昆明理工大学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杜 威 昆明理工大学副教授、博士在读,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