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友好视角下 社区游戏空间的呈现样态与优化策略研究
儿童游戏空间是社区建设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从儿童友好的视角出发,通过对当前城市社区儿童游戏空间的现状分析,探究社区游戏空间的呈现样态,发现许多社区游戏空间的设计缺乏儿童视角,限制了儿童的游戏体验。基于此,研究从儿童在游戏空间的行为习惯、心理需求出发,提出合理规划社区儿童游戏空间、提升游乐设施的趣味性、构建自然游乐场域等优化策略,为城市社区儿童游戏空间的设计与改善提供参考,提高社区游戏空间的友好性。
问题的提出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CEF)于1996年提出“儿童友好型城市倡议”,强调儿童在城市建设中的参与权与福祉。儿童享有游戏、休闲及文化活动的权利,社区作为儿童日常活动的主要载体,是儿童行使权利的“第一环境”,需从“被动适配”转向“ 主动赋能”。2018年,《新城市议程》进一步将儿童需求纳入可持续发展目标,在“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建设100个儿童友好城市试点,2021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关于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要求优化社区儿童活动空间,形成政策落地的重要抓手。
全球城市化进程加速,城市规划与社区建造常常侧重于经济效率及成人需求,而轻视了儿童是城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高密度开发,公共空间缩减,交通主导的设计理念使儿童在社区游戏空间被压缩,游戏机会变少,儿童参与社区治理的声音越来越响亮,怎样通过空间设计让儿童成为“社区主人”,变成社会治理改良的关键议题,改良儿童友好社区游戏空间不只是遵照政策号召,而且是达成城市可持续发展,保证代际公平的根本途径,通过跨学科研究促使“儿童视角”真正融入社区治理,将会给形成包容性社会给予关键支撑。
社区中儿童户外活动的基本特点
(一)同龄聚集性
儿童户外活动表现出明显的同龄聚集性特征,其活动群体的组成符合生理和心理发展规律。从发展心理学角度看,3-5岁的学龄前儿童大多进行感觉运动类游戏,活动半径小,需成人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