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友好视角下 社区游戏空间的呈现样态与优化策略研究

儿童视角下的游戏空间应当引起儿童的活动兴趣,激发其好奇心与探索欲。
起儿童的活动兴趣,激发其好奇心与探索欲,富有挑战性的游戏空间有助于塑造儿童积极探索、勇于冒险、克服困难等人格。但当前大部分社区使用了过于单一的设施,“沙坑+滑梯”或“沙坑+滑梯+攀爬组合架”的组合模式是传统游戏设施的典型案例 ,与[1]之配套的沙坑、跷跷板等千篇一律的游乐设施难以刺激儿童的游戏行为,限制了他们在游戏中的自发探索;游戏规则的设置与成人的参与使儿童游戏陷入固化思维,当儿童自发创造出新颖的游戏时通常会遭到成人以“违反游戏规则、不安全”为理由的拒绝,儿童活动就此处于被动状态,受到限制或桎梏,愉悦、自在的游戏性[2]无从体现 。 其次,优质的空间美学本应承载审美启蒙功能,但在物质丰裕时代催生的过度美学化倾向中,设计者往往陷入“精致牢笼”。设计者带着成人本位思维倾注过多精力打造视觉盛宴,实际上造成了三重困境:其一,儿童作为空间主体的参与权被隐形剥夺,天马行空的创想力在模式化的景观中慢慢被抹去;其二,过度精美的景观设施产生功能异化,社区绿地成了只能观赏的“绿色展品”,孩童自发的自然探索反而容易碰上制度性规训;其三,预设性过强的封闭式设计架构,既压缩了游戏空间应有的弹性和开放度,又让儿童在高度结构化的场域里渐渐失去自主探索的快乐和持续发展的可能,这种把生活美学和生活趣味割裂的设计范式,正在让城市空间陷入“失乐园”的现代性困局。儿童游戏时间由家长把控,双职工家庭使得大部分家长工作日无暇顾及儿童,带孩子出去玩的时间少之又少。天气是限制儿童户外活动的关键因素,当乌云密布或狂风肆虐的时候,孩子们追逐嬉戏的身影只能缩回屋檐之下,那些本应沐浴在阳光下的童年时光总是被突如其来的暴雨和台风悄悄藏进天气预报的红色预警里。受家长高度把控和天气状况变幻莫测的影响,儿童无法选择“去哪里玩、玩多久、和谁玩”,丧失了“玩”的权利,失去“玩”的快乐。
(二)儿童专属的游戏空间不足
在城市化进程加快的背景下,土地资源紧缺,钢筋水泥取代大自然,社区的活动场地面积逐渐缩小,而成人和儿童对场地构造的需求存在显著差异。儿童精力旺盛,活动起来常常动个不停,需要面积较大、地形起伏的游戏场地,相反,成人更需要的是地形平坦、安静且舒适的活动空间。成人群体往往能够在有限的空间竞争中处于胜利方,儿童只能依附于成人空间开展活动。一方面,社区公共场域通常被健骑机、坐蹬器、双杠等健身器材占据,而这些健身器材大部分是为成人设计的,鲜少有东西是按照儿童的生理尺寸制作的。但由于社区公共场域的“共享性” ,儿童别无选择,只能利用成人健身器材或者是在其余空地开展活动,这不仅限制了儿童游戏的发生、发展,还挤占了儿童游戏的空间范围。另一方面,在城市化快速扩展进程中,居住区规划建设长期忽视儿童游戏场域的设计考量。由于住宅建筑密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