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监督与乡村治理协同效能提升路径探索
了治理协同性和社会公信力。
综上,促进信息技术与审计监督融合发展,推进审计监督数字化、智慧化改革,为解决审计监督“难落地、难监管”之旧有矛盾,进而提高乡村治理联动效应的智慧化、智能化提供了途径。
总之,审计观念创新、审计制度法治化建设以及审计信息技术应用构成完整协同增效的审计监督,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的路径组合框架,而这些路径构成了嵌入式治理效能提升的结构性支撑,从而实现乡村治理的协同化、阳光化和智能化。
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研究结论
乡村振兴所需的关键治理工具— —审计监督,通过对落实政策、运行资金、开放治理、参与社会的强化和治理提升,分别体现了通过审计监督提升效率、改善治理质量水平的协同效能。进一步而言,落实乡村振兴重大政策、规范运行资金、优化开放治理、培育多元参与社会协同联动,促进对乡村振兴的各项协同共治责任,形成整体高效协同的乡村社会共治效能,提供治理制度保障。
(二)政策建议
为进一步发挥好审计监督在乡村振兴统筹协同作用中的制度优势和治理效能,提出如下建议。
1、 创新审计监督理念,推进审计职能深度融合
促进审计思维模式由“查错纠弊”转变为“积极有为、系统合作”,即以“治”为主导的审计思维,要求审计机关介入乡村治理的全链条之中,主动为乡村治理主体的治理体系提出决策建议和制度修正措施。支持审计机关及审计人员与其他诸如村社区组织、社会组织等主体开展联合治理创新等体制机制建设,让审计监督有动向、有协同。
2、完善审计监督制度建设,加强法治化保障体系
进一步明晰乡村审计监督法律地位和权责边界,修订基层审计监督条例,明确审计权限、流程、标准、结果公开等事项,构建起刚性规范的审计制度框架。同时,构建系统、立体、多元的审计监督框架,健全国家审计与地方审计及社会审计联动机制,构建起统筹联动的监督体系,提升审计监督效能。
3、大力推进科技赋能审计监督,实现治理智能化转型
不断推进审计监督信息化、智能化建设,健全乡村振兴审计大数据平台、智能审计系统,积极推进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科技的运用。充分利用科技为审计监督赋能,动态监控资金流、项目成效情况,形成一体化治理信息交流互动平台,推进全社会广泛监督及群众监督,提高审计监督与治理协同效果。
(三)研究展望
可以说,未来的审计监督是大有可为的,也面临着技术运用、数据安全和技术治理以及协调社会力量等挑战。要进一步加强数据的治理规则及数据安全的制度建设、加强治理的社会多方主体协同,进一步增强审计监督的适应性与治理体系的效能,服务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参考文献
[1]司浩婷,李晓冬.国家审计赋能乡村振兴:研究回顾与展望[J].财会月刊,2023(12):78-86.
[2]凌生春,宋耀国,李爱娟,等.国家审计助力乡村振兴:逻辑理路、核心框架、有效路径——以湖南省乡村振兴审计为例[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3):79-85,103.
[3]张品茹.新时代审计监督助力乡村社会治理现代化研究[J].中国农业会计,2024(10):79-81.
[4]吴茂英,徐雅莹,李毅,等.乡村振兴如何实现共建共治共享——基于浙江省溪头村的实践考察[J].农业经济问题,2025(4):31-46.
[5]时玥.数字技术驱动共治:基层社会治理效能提升路径——基于“川善治”乡村治理平台的研究[J].地方治理研究,2025(2):24-38,79.
[6]罗斌.乡村社会治理路径探析[J].中国经贸导刊(中),2020(11):113-115.
[7]毕秀玲,陈帅.国家审计助推乡村振兴:角色定位、作用机制与路径建议[J].东岳论丛,2023(5):160-166.
作者简介
张品茹 中共陕西省委党校管理学教研部教授、副主任,研究方向为基层治理与创新管理研究
综上,促进信息技术与审计监督融合发展,推进审计监督数字化、智慧化改革,为解决审计监督“难落地、难监管”之旧有矛盾,进而提高乡村治理联动效应的智慧化、智能化提供了途径。
总之,审计观念创新、审计制度法治化建设以及审计信息技术应用构成完整协同增效的审计监督,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的路径组合框架,而这些路径构成了嵌入式治理效能提升的结构性支撑,从而实现乡村治理的协同化、阳光化和智能化。
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研究结论
乡村振兴所需的关键治理工具— —审计监督,通过对落实政策、运行资金、开放治理、参与社会的强化和治理提升,分别体现了通过审计监督提升效率、改善治理质量水平的协同效能。进一步而言,落实乡村振兴重大政策、规范运行资金、优化开放治理、培育多元参与社会协同联动,促进对乡村振兴的各项协同共治责任,形成整体高效协同的乡村社会共治效能,提供治理制度保障。
(二)政策建议
为进一步发挥好审计监督在乡村振兴统筹协同作用中的制度优势和治理效能,提出如下建议。
1、 创新审计监督理念,推进审计职能深度融合
促进审计思维模式由“查错纠弊”转变为“积极有为、系统合作”,即以“治”为主导的审计思维,要求审计机关介入乡村治理的全链条之中,主动为乡村治理主体的治理体系提出决策建议和制度修正措施。支持审计机关及审计人员与其他诸如村社区组织、社会组织等主体开展联合治理创新等体制机制建设,让审计监督有动向、有协同。
2、完善审计监督制度建设,加强法治化保障体系
进一步明晰乡村审计监督法律地位和权责边界,修订基层审计监督条例,明确审计权限、流程、标准、结果公开等事项,构建起刚性规范的审计制度框架。同时,构建系统、立体、多元的审计监督框架,健全国家审计与地方审计及社会审计联动机制,构建起统筹联动的监督体系,提升审计监督效能。
3、大力推进科技赋能审计监督,实现治理智能化转型
不断推进审计监督信息化、智能化建设,健全乡村振兴审计大数据平台、智能审计系统,积极推进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科技的运用。充分利用科技为审计监督赋能,动态监控资金流、项目成效情况,形成一体化治理信息交流互动平台,推进全社会广泛监督及群众监督,提高审计监督与治理协同效果。
(三)研究展望
可以说,未来的审计监督是大有可为的,也面临着技术运用、数据安全和技术治理以及协调社会力量等挑战。要进一步加强数据的治理规则及数据安全的制度建设、加强治理的社会多方主体协同,进一步增强审计监督的适应性与治理体系的效能,服务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参考文献
[1]司浩婷,李晓冬.国家审计赋能乡村振兴:研究回顾与展望[J].财会月刊,2023(12):78-86.
[2]凌生春,宋耀国,李爱娟,等.国家审计助力乡村振兴:逻辑理路、核心框架、有效路径——以湖南省乡村振兴审计为例[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3):79-85,103.
[3]张品茹.新时代审计监督助力乡村社会治理现代化研究[J].中国农业会计,2024(10):79-81.
[4]吴茂英,徐雅莹,李毅,等.乡村振兴如何实现共建共治共享——基于浙江省溪头村的实践考察[J].农业经济问题,2025(4):31-46.
[5]时玥.数字技术驱动共治:基层社会治理效能提升路径——基于“川善治”乡村治理平台的研究[J].地方治理研究,2025(2):24-38,79.
[6]罗斌.乡村社会治理路径探析[J].中国经贸导刊(中),2020(11):113-115.
[7]毕秀玲,陈帅.国家审计助推乡村振兴:角色定位、作用机制与路径建议[J].东岳论丛,2023(5):160-166.
作者简介
张品茹 中共陕西省委党校管理学教研部教授、副主任,研究方向为基层治理与创新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