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謇在通海垦区的生态实践及其当代价值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百年前,张謇虽然没有明确提出生态概念,但是在南通早期现代化过程中,创造了许多生态业绩。以史为鉴,可以知得失。张謇在通海垦区开展的基础建设、人居建设、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等生态实践,从自然维度、系统维度、经济维度、保障维度、人民维度等方面,对当前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启示意义。
什么是“生态实践”?“社会-生态实践是一种人类行为和社会过程,发生于特定的社会—生态语境下,旨在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安全、和谐和可持续的社[1 ]会—生态条件。 ” 生态实践可以说是最基本、最原始的社会实践,数万年前,人类就已经自觉不自觉地参与到对大自然的改造中。正如欧洲最早的现代化建设,不是在有了完整详细的理论和计划之后才付诸实践的,张謇的生态实践也不是在有了“生态”这门科学才进行的,他虽然没有明确提出生态概念,但在通海垦区开展了丰富的生态实践。
张謇在通海垦区的生态实践
1895年,张謇奉命办理通海团练时,发现通州、海门厅东部黄海边“高天大海间之一片荒滩” , 遂上书清廷开垦这片荒滩荡地。1901年,张謇在这片12.33[2]万亩的荒滩上不仅建起一个我国最早最先进的农业股份制公司①, 成为了江苏盐垦的起源公司,更是在推进通海垦区开发建设、经营发展棉花产业过程中,开展生态实践,建起了一个“各堤之内,栖人有屋,佃有庐舍,商有廛市,行有涂梁”[2]。 张謇在通海垦区的生态实践主要包含基础建设、人居建的“桃源式的垦牧乡”[3]设、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4个方面。
(一)基础建设:尊重自然、顺应自然
张謇是在遵循自然、顺应自然的基础上进行垦区规划建设的。《通海垦牧公司集股章程启》在申意、建本、划界、明用等14个方面对公司进行了整体规划设计,系统而详尽地阐述了通海垦牧公司的创办宗旨、权益处置、工程推进、资本划界等具体内容,都是建立在张謇实地勘查、认真思考、系统谋划、尊重自然客观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