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48版
张謇在通海垦区的生态实践及其当代价值

  张謇和他创办的通海垦牧公司

的基础上。在《通海垦牧公司全图》上,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以《东海荒地图》为基础,公司根据自然地形合理划界、有序分格,在原出海河港之间分别围筑了8个形状较为规则而又相互独立的大堤。这个规划是顺应自然地理环境而为的,既能够逐步分批修建大堤,又能保证各堤与内陆农田一样,内涝可以由原河港排海而互不侵扰,且最大限度降低了成本。 [4]
  张謇在顺应自然环境特点的同时,对通海垦区进行合理改造,注重保护自然、改善生态环境。筑堤造田、兴修水利是通海垦牧公司的第一步。所筑的堤坝包括外堤、里堤、格堤,其中,“濒海者为外堤”“濒通潮大港者为里堤”“濒通内水沟渠者为次里堤” , 堤坝用于防止潮灾。[ 2 ]为防止海潮倒灌和排泄垦区涝水,通海垦牧公司还在滨海地段或河口附近修建水门,“通过调节水门,泄涨蓄淡”[5]。另外,为了蓄淡洗盐,通海垦牧公司还在每窕田的左右开窕沟、南北开横河,通过农田水利改善土壤环境,形成了“河网化排涝灌溉系统”,以开沟排盐。这样的垦区规划和水利措施,对排涝灌溉、淋盐洗碱有十分显著的效果,可遍植绿肥,以此抑制表土反盐,增加地力。这些举措在顺应垦区自然地理条件上主动改造了自然,蕴含着生态智慧。
  (二)人居建设:统筹规划、美化生态
  张謇统筹规划人居环境,在垦区创造了独特的人居社会体系。通海垦区8个“堤”,“实有可耕地90650[6]亩” ,张謇把垦区的耕地以沟、渠、路为骨架,划分若干匡,每匡内划分5-7排,每排沿东西向分为15~20窕,每窕田20亩左右,在每窕田的四六处,取土建宅,宅与宅之间“ 一字成排”,各宅屋后均开有宅沟,宅沟内养鱼,种菱藕、茭白,宅沟边种竹、植果、栽树,宅旁建畜棚,畜禽成群,宅周边种蔬菜,改善、美化了人们的生活环境。
  张謇通过大规模植树造林,创造宜居环境,美化生态。通海垦牧公司成立之初,张謇就有植树造林的要求。《通海垦牧公司集股章程启》就提出,“其堤脚渠唇,遍植桐桕(土性相宜),奇零之地,兼事林业,务使本利循环相生,故垦与牧兼办。 ” 他为垦区制定了植树造林20万株的计[2 ]划,规定“凡公司管理的大小堤岸,都要做到有河必有堤,堤岸必须植树”,“做到所有马路岸台,都是天然林基;所有大堤、框圩堤岸,都是天然林基,以达到垦牧乡在绿色林 [ 7]带环抱之中的目的” 。他为垦区创建了宜居的生态环境,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三)经济建设:构建体系、循环相生
  张謇从通海当地的棉花资源出发,优化资源、开发资源,创办通海垦牧公司,为大生纱厂提供原棉,填补了通海地区花、纱、布生产中缺失的一环。通海垦牧公司的创办,标志着大生资本集团的诞生,形成了植棉、纺纱、织布一体的产业链,并扩展到交通、运输、水利、金融、贸易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