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79版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 西藏山南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研究
馈、总结经验、改善不足。另一方面将鲜活的红色故事、红色人物融入民族团结进步活动中,如1974年11月,倪惠康、李德祥两位同志,自愿来到隆子县列麦公社,与当地农牧民群众同甘共苦,发展多种经营,丰富文化生活,为改变列麦的落后面貌忘我工作。将这些各民族守望相助、团结一心的红色历史,讲述给受众,不断增强“五个认同”[6]。
  (三)传播红色文化,丰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财富
  1、拓展红色文化的传播渠道
  首先要增强现场传播内容的感染力,深挖红色历史事件背后更多故事细节,形成独具地方特色的红色文化纪念场馆,避免内容同质化,让讲解内容更具感染力,同时在讲解过程中加强受众的互动体验,引导受众身临其境了解红色文化内容,加深印象和理解。其次要积极运用新媒体,在依托传统媒体为主要渠道有效传播红色文化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新兴媒体信息存量大、扩延速度快、互动性强、用户多的独特优势,实现红色文化传播的多元化与广泛覆盖。通过抖音、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以短视频、图片、网络答题等群众乐于接受的宣传方式,全面讲述民族团结好故事,激发群众学习和了解红色文化的兴趣,并主动发扬传承红色文化。
  2、创新红色文化的传播内容
  红色文化传播的主体多样,包括政府机构、党校、社会组织等多个方面,这些主体都是红色文化传播力的构成基础,其中党校是传播红色文化的主要力量,如针对玉麦乡、山南市烈士陵园、克松村、扎西曲登社区等地开发的现场教学、专题教学、体验式教学,能够引导公众对山南市红色文化形成正确的认识。与此同时,可通过与本地媒体合作将课程内容进行二次创作,以公众乐于接受的形式展现出来,增加公众对红色文化的认知,发挥党校职能,讲好红色故事,向不同群体传播山南市红色文化。
  3、丰富红色文化的传播载体
  深刻认识红色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重要精神财富,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和民族精神,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构建政府牵头、媒体助力、公众参与的文化传播格局,同时以科学保护、合理开发、高效利用的模式,围绕山南市1962年对印自卫反击战指挥陈列馆和指挥部旧址、西藏民主改革第一村陈列馆、桑杰曲巴故居纪念馆等红色资源,将其整合、盘活,结合当地优美的自然环境,构建“红色+”产业体系,开发集红色教育、山水风光、农林体验为一体的旅游新路线,将红色旅游和乡村旅游融为一体,进一步对路线进行优化升级,融合并融活“红色+”产业,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红色文化旅游线路。开发具有民族特色的红色文化旅游纪念品、工艺品、特色食品等,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参观旅游,使受众在游览过程中亲身感受红色文化的内涵,给予精神上的滋养,不断提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注释
  ① 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思想学习读本[M].人民出版社, 2024.
   参考文献
  [1]蒙思敏.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22.
  [2]曲姿璇,扎西.西藏红色文化资源的当代价值及开发利用研究[J].西藏发展论坛,2024(4):76-80.
  [3]孟维娜.发挥红色文化在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中的作用研究——以南宁市为例[J].中共南宁市委党校学报,2024(3):60-64.
  [4]张晓琳.红色文化资源在高校学生党建中的运用探索[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1):47-49.
  [5]丁翠翠,图登克珠.西藏红色旅游资源空间分布表征与影响因素[J].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1):189-196.
  [6]胡敏,戴畅,康焜.西藏红色文化资源保护与传承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J].西藏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2):25-30+154.
  作者简介
  
扎 丹 西藏山南市委党校高级讲师,研究方向为党史党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