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86版
教育家精神引领新时代高校思政课 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内在逻辑及实践路径

  “教育家精神”2024年巡回宣讲活动在12省份举办

“ 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故事,张伯苓校长的“爱国三问”展示了教育救国的理想,黄大年的“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展示了教育兴国的信念,这种信仰激励着当代的教师自觉担负起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时代使命。
  在道德维度上,教育家精神体现为“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具体表现为教师要做到立德树人,发挥言传身教、率先垂范的作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好老师首先应该是以德施教、以德立身的楷模。师者为师亦为范,学高为师,德高为范。 ” 青年学生处于三观塑造阶段,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2]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和广阔的视野,更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要努力做“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
  在能力维度上,教育家精神体现为“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因材施教、启发式教学是中国教育的传统,如孔子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朱熹也提出“各因其材之高下,与其所失而告之,故不同也。 ” “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3 ]人智慧具体表现为教师在教育实践中要注重教育规律与学生成长规律的统一,尊重学生发展的个体差异性。这就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征、认知水平、兴趣爱好、个性特点等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探索欲、创造力,实现教学相长。
  在态度维度上,教育家精神体现为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具体表现为教师要坚持学思结合、知行合一、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正所谓“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教师应该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不断夯实理论基础。尤其是在人工智能迅猛发展的今天,学生的思维方式正在发生深刻变革,获取知识的途径更加多元化,知识储备也更为丰富,因此教师还需要更新知识结构,创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将人类的知识成果以更高效、更便捷的方式授给学生,提高学生学习的获得感、满足感,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
  在情感维度上,教育家精神体现为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具体表现为热爱教育、关爱学生、乐于奉献。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而是心灵与心灵的交流。 ” 人类心灵的交流[2]需要爱的投入,所以,教师首先需要热爱自己的职业,要对自己的职业有高度的情感认同。其次,教师要热爱学生,提高关爱学生的普惠程度,增强关爱学生的可及性,优化关爱学生的便捷性,用心灵的共鸣奏响育人乐章。最后,在内在情感的驱动下,教师要具有甘为人梯的奉献精神。
  在情怀维度上,教育家精神体现为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具体表现为积极吸收借鉴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的博大胸怀,自觉担当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历史使命。这就要求教师要放眼世界,主动了解国内外的事实,善于利用国外的素材,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培养学生放眼世界的历史主动思维,引导学生坚定文化自信,筑牢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