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88版
教育家精神引领新时代高校思政课 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内在逻辑及实践路径
  高精神品质和职业素养。思政课教师唯有发挥理论自觉,从主观层面接纳教育家精神,才能发挥理论指导实践的作用。教育家精神与思政课教师能力发展的契合性,是思政课教师产生主观接纳的前提。首先,目标导向契合。教育家精神与思政课教师能力发展都要求教师要坚定理想信念,站稳政治立场,提高政治素养,心怀国之大者,致力于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人才。其次,具体方法相似。“教育家精神源于实践,是教师实践智慧的凝结。 ” 教育[8]家精神的形成体现了从“实践-理论-实践”的循环往复的过程,思政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也遵循这一规律,思政教师在具体的教学、科研中汲取经验,形成自己的教学理念,而后又将其运用于教学实践进行检验,不断提高自身教学能力。最后,实践主体相同,高校思政课教师既是传承教育家精神的主体也是增强自己教学能力的主体。
  (二)教育家精神引领思政课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情感认同逻辑
  思政课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是一个自我助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通过情感认同激发思政课教师的内驱力尤为重要,而处于理论认知层面的教育家精神只是一种知识性的存在,要以教育家精神引领思政课教师教学能力发展,还需要思政课教师对教育精神形成强烈的情感认同,将其内化为个人信仰,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引领思政课教师教学能力发展。教育家精神能推动思政课教师教学能力发展是形成情感认同的前提。“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有助于激发思政课教师的家国情怀,增强思政课教师的政治素养能力。“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启示教师要及时研究社会重大问题和授课对象的认知变化,有助于提升思政课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勤学笃信、求实创新”的躬耕态度,要求教师在夯实理论基础的同时,在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上要进行系统性创新,有助于锤炼思政课教师的理论素养和教学创新能力。“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有助于促进教师和学生的良性互动,提高思政课教师的教学交往能力。
  (三)教育家精神引领思政课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实践转化逻辑
  理论认识逻辑与情感转化逻辑,共同构成了思政课教师对教育家精神的内化阶段。然而,“教育家精神是教育工作者在[ 9]长期育人实践中形成的价值理念和崇高品质的集中表达。 ” 要切实发挥教育家精神对思政课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引领作用,还需遵循“内化-外化-升华”的辩证规律。即在建立对教育家精神理论认识和情感认同的基础上,思政课教师还需将教育家精神外化于思政课教学的具体实践中,比如在教学内容上要紧密结合前沿学术成果和时政热点,提高学生的思维广度。在教学方法上要贴合时代特征与学生需求,可采用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开展互动式教学等,以提升教学的实效性。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能精准洞察自身教学的优势与短板,进而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行为,这便是外化阶段的具体呈现。与此同时,思政课教师通过深度反思,持续积累教学经验,不断优化教学策略,逐步完善自身教学体系,全方位提升教学能力,此为升华阶段的具体表现。
  从理论认识到情感认同再到实践转化的过程,就是将教育家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过程,不仅能促进思政课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实现教学能力的提升,更推动着教育家精神在思政课教学领域深度践行和传承发展。
  教育家精神引领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实践路径
  以教育家精神引领思政课教师教学能力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主导、学校主责、教师参与。通过多维度协同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