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X制度下“证”与“课”的可融性探究— —以实用英语交际职业技能证书与高职英语开展课证融通为例

对证书标准、专业标准、课程体系的对比研究、对其关系的分析——作为课证融通的顶层设计和出发点,是课证融通能否真正落地教学一线的关键,也是1+X证书制度是否能真正使学生受益的“最后一公里” 。
本文以实用英语交际职业技能证书为例,对照高职英语课程标准,分别从适切性和必要性两个维度来探究1+X制度下“证”与“课”的可融性,旨在重申课证融通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赋能一线教师更好认知、实践课证融通,不断提升职教课程质量。
实用英语交际职业技能证书与高职英语开展课证融通的适切性分析
2021年3月,为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国家教学标准体系,教育部发布《高等职业教育专科英语课程标准》(简称“新课标”),从课程性质与任务、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学业质量和课程实施六方面对高职英语课程提出要求。同年12月,实用英语交际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VocationalEnglish Test System , 简称“VETS”)标准由北京外研在线数字科技有限公司发布,旨在考查和认定职业教育在校生、毕业生和社会成员在职场使用英语完成工作的技能水平。
(一)《高等职业教育专科英语课程标准》内容及特点
当前,高等教育阶段英语教学主要以大学英语(公共基础课)、专业英语(选修课)、学术英语(选修课)等课程形式存在。针对高职专科阶段的英语教学,教育部分别在1993年、2000年、2012年和2021年发布四版教学标准。 [1 ]
四版标准从关注语言技能、业务能力到注重跨文化交际意识和综合素养的培养,再到2021年新课标将学科核心素养具化为职场涉外沟通、多元文化交流、语言思维提升和自主学习完善,体现出英语教学在育人、就业双维价值的与时俱进。作为全国高职院校英语教学的指南针,新课标体现了以下特点:
1、突出职业导向
新课标分别从学科核心素养、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主题类别、职场情境任务、语篇类型、职业英语技能要求)、学业质量、课程实施(教学要求、学业水平评价、教材编写、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教师发展)方面强调职业导向(详见图1) 。 如,教材编写须“体现职业特色,涵盖日常生活和职场中各种典型语篇,强调职业情境设置和职场活动设计,帮助学生掌握相关行业所需语言技能”;学业水平评价须“提高学生的语言实践应用能力,特别是运用英语处理与未来职业相关业务的能力。 ” [2]
2、改革学业水平评价模式
作为人才培养和日常教学的指挥棒,职业教育教学的评价体系应与社会、企业需求接轨,并促进学生个体发展,“标准化测试、分数导向”的单一评价模式早已掣肘,因此评价模式改革至关重要、刻不容缓。新课标要求学业评价基于四项学科核心素养,且评价方式一方面“体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包括教师评价、学生互评与自我评价,校内评价与校外评价结合,并吸纳相关行业、企业和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