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203版
AI赋能大学英语教学的技术运用 与改革创新研究
体系应包含语言能力、思维品质与文化意识三个维度。其中,语言能力评估需细化为听力、口语、阅读、书写、翻译等五个二级指标;英语思维能力的评价应重点考查逻辑分析、批判思维、创新性思维及跨文化思辨能力;文化素养评价则需要聚焦对中国本土文化的阐释、国际文化的理解及跨文化传播能力等维度的考察。每个不同维度又需要设置三级标准(基础级、发展级、卓越级),并形成具有不同难度的动态评价图谱。
  (二)运用AI创建“线上+线下”相融合的多模态评估生态
  首先,运用AI语音识别系统实现口语自动评测、运用AI写作自动批改系统提供词汇、语法、逻辑等修正建议;其次,创建基于仿真跨文化交际任务的人机交互过程,记录学生的应答处理策略;再次,引入过程性评价的电子档案袋,收录学生参与多元化学习活动的佐证材料(英语辩论视频、文化比较研究报告、M OOC学习轨迹等);最后,终结性考核采用“机考+面测”组合模式,增加案例分析、项目展示、作品表演等真实性任务。
  (三)构建多元主体协同机制
  即构建“四位一体”评价共同体:教师侧重专业诊断,采用动态量规实施过程性评价;通过学生自评日志培养元认知能力;通过学生互评实现匿名可信评价。建立评估数据中台,整合教务系统、语言实验室、在线平台等各类数据流[11] ,运用A I学习分析技术生成个性化能力矩阵图。
  基于“标准-方法-机制”三位一体构建的多维动态评估体系,在一定程度上能有效克服传统测试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的弊端。数据显示,参加多维评估试点的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达标率提升25%,批判性思维测评均值增长16%,印证了多维评估体系对学生的多元能力的提升及核心素养的培养的促进作用。未来需进一步深化智能评价算法研究,完善不同专业英语测评的能力差异化评价标准。
  结语
  研究人工智能与大学英语课程的融合,不仅是对传统课程建设与教学的革新,更是对未来英语教育教学发展方向的探索。故此,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索人机协同机制对于英语教学的深度融合,特别是要聚焦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训练等教学环节的创新实践 [ 12 ]。建议构建长效追踪机制,借助教育大数据分析对教学改革的长期影响进行评估、研判,为我国新时代外语教育教学创新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范本。这既是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更是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关键路径[13] 。
  参考文献
  [1]马欣.新时代大学生信仰塑造的现实难题与破解路径[J].新西部,2023(8):125-129,147.
  [2]杨永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正确处理好的几个辩证关系[J].陕西教育(高教版),2011(Z2):92-93.
  [3]陈琳.外语学科中的辩证法[J].基础英语教育研究,2003(7).
  [4]蔡基刚.高校人工智能的运用:批判性思辨能力提高的契机[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25(1):61-70.
  [5]孟雅.高质量发展背景下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以大学英语阅读混合式教学模式为例[J].英语广场,2023(14):47-50.
  [6]史宝辉.冷静地进行大学英语教学改革[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3(5):384-385.
  [7]任素珍.心理暗示对母语习得和二语习得的差异影响[J].陕西教育(高教版),2011,(Z2):97-98.
  [8]束定芳.语言研究的两个取向——兼论语言研究的传承与创新[EB/OL].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zB4y1V7BD/.
  [9]罗鹏飞.数智赋能塑造高等教育发展新优势[N].中国教育报,2025-02-17(03).
  [10]周永模,袁慧.我国农林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现状分析与应对策略[J].上海海洋大学学报,2011(2):314-319.
  [11]苏银娜.人工智能创新英语课程融合发展[N].新华日报,2025-03-04(024).
  [12]邹斌,汪明洁.人工智能技术与英语教学:现状与展望[J].外国语文,2021(3):124-130.
  [13]赵燚,向明友.内容与语言融合型教学应用于大学英语教学的行动研究[J].中国外语教育,2018(2):26-33,85.
  作者简介
  马 欣 宁夏大学前沿交叉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英语文学文化及高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