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09版
西藏“十五五”时期 构建高原经济现代化产业体系思路研究
  一级指标需要关注“量”的合理增长。二是要提升“质”。需要通过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特色化发展,推动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的产生,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驱动经济向高质量转变。
  关于西藏“十五五”时期构建高原经济现代化产业体系的空间布局
  作为产业发展的顶层设计,其布局规划不宜过于详细,不宜过度规定具体发展空间事项,应给各地产业发展布局留有空间。应按照“强核、聚心、优点、沿线、抵边、跨区”的思路,进行原则性规划,进一步优化西藏产业高质量发展布局。
  (一)“强核”
  “ 核”是指拉萨产业核心区,具体指拉萨市城关、堆龙、达孜、曲水四个区(包括各产业功能区)。西藏产业门类相对齐全、聚集相对较高、产业要素相对较优、产业布局相对合理、产业产值相对较多的区域就是拉萨市四区,持续做强拉萨四区产业有其明显先天优势。此外,做强省会(首府)城市已成为全国各省市区的重大战略选择,是核心增长极的重要抓手。因此,做强拉萨四区为主的核心区域产业高质量发展是“十五五”产业布局的方向之一。
  (二)“聚心”
  “心”是指多个产业发展中心,具体指西藏七地市所在地。西藏除了拉萨四区外,其他六地市所在地的卡诺、桑珠孜、乃东、巴宜、色尼、噶尔等区县是产业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要素禀赋相对较优。因此,在现有发展基础上继续强化六地市所在地为中心的区域产业高质量发展是“十五五”产业布局的方向之一。(三)“优点”
  “点”是指除七地市所在区县之外的广大县城。党的二十大、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以及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十届四次、五次、六次会议均对县域发展进行了顶层谋划,产业高质量发展需在县域层面有所作为。当前西藏产业发展的主要承载区域就是县城,包括承载县城产业发展的各产业园区。从国家到自治区层面均要求产业聚集发展,立足西藏自然地理环境和要素禀赋实际,县城仍是产业优化升级的主战场。因此,推动西藏产业“优点”,发展县域产业是“十五五”产业布局的方向之一。
  (四)“沿线”
  “线”是指交通和江河沿线。西藏沿重要交通和江河沿线形成的重大生产力布局是在自然地理客观条件下长期性形成,完全符合西藏实际,因此产业布局需要尊重这一客观规律。除了上述七地市所在地和各县城是产业发展的重要承载平台外,大量乡村所在地发展的各类产业绝大多数是沿交通线、沿江河分布,故而产业“沿线”发展也应是“十五五”产业布局的又一方向。
  (四)“抵边”
  “边”是指边境县、镇、乡。随着“着力创建国家固边兴边富民行动示范区”深入实施,当前各边境县乡产业已做了大量谋划布局,未来边境县乡产业发展水平必然会逐渐提升。由于边境县乡远离腹心区、自然地理环境差、维护国家安全和生态安全的任务重,“十五五”时期,西藏产业发展布局仍要突出边境县乡产业高质量发展。
  (五)“跨区”
  “区”是指行政区划。通过实地调研发现,西藏多数特色优势资源和产业往往分布在多个县区,这也是我们经常提到“ 同质化”问题的来源,因此要想解决“同质化”问题,实现规模化发展,势必要实现县区间的联合发展、共生发展、抱团发展。此外,当前西藏多数产业园区发展面临较多困难,招商项目落地率不高,土地利用率较低,产出能力不强,同质化严重,部分园区出现资源闲置问题。因此,“十五五”时期不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