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0版
“十五五”时期重庆市发展环境与战略思路研究

  重庆十八梯传统风貌区

制造等新业态。推动未来工厂接入产业大脑,依托其动态反馈优化政策、市场等要素,实现供求循环优化与生产组织模式升级。三是健全关键核心技术、颠覆性技术、前沿技术协同攻关机制。建立党政部门间的协调与合作机制,加强各部门政策协同,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关键核心技术、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协同攻关,依托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重大产业项目,在基础研究、“卡脖子”关键环节和“独门绝技”等领域取得突破。建立市级重大科技攻关创新联合体滚动支持机制,推动学科集群、专业集群、产业集群联动融合。
  (五)聚焦探索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新路径,全面提高城市宜居宜业发展水平
  2024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重庆考察调研时强调,重庆是我国辖区面积和人口规模最大的城市,要积极探索符合自身特点的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方式。加快探索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新路子,对推动重庆加快转变城市发展方式、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加快打造宜居韧性智慧的国际化大都市具有重要作用。“ 十五五”时期,要树立全周期管理意识,发挥直辖市扁平化管理优势,加快城市治理模式创新、治理方式重塑、治理结构重构,打造超大城市韧性宜居智慧治理新样板,加快提升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一是加快“大综合一体化”数智重庆建设。作为数字化改革实现的城市治理新模式,“大综合一体化”数智城市建设的出发点是解决超大城市治理中的碎片化、低效化问题,目标是建设形成多跨协同、高效智慧的超大城市治理新图景。 “十五五”时期,要协同建设和迭代创新城市治理数智平台,强化信息共享,实现城市管理态势全面感知、趋势智能研判、协同高效处置、调度敏捷响应,让城市治理变得更精准、更智慧。二是着力打造西部地区共同富裕先行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也是中国人民长久以来的共同期盼。“十五五”时期,要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 民生为大”的内涵要义,紧扣人口发展趋势,以推动基本公共服务优质均衡、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为目标,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增进民生福祉,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三是塑造山城城市精神和文化软实力。城市精神是一个民族跨时代的文化传承,是民族文化在特定地域的创造性实现,也是凝聚人心的“吸铁石”。要大力实施城市文明治理提质行动,全面弘扬坚韧、忠勇、开放、争先城市精神,优化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升文化软实力。四是打造“沉浸式”文化体验旅游地。围绕“人文之城”建设,构筑融入生产生活的历史文化展示线路、廊道、网络。丰富优质文化供给,推出一批具有辨识度、影响力的“渝字号”文艺精品,支持“景区+剧场、演艺、工坊”等业态深度融合发展,培育打造一批演艺新空间。厚植四季乡村文化,继续挖掘重庆四季气候变化特点,谋划一批四季可游、可看、可赏等旅游项目,打造“山城四季·渝你相遇”品牌。
  (六)聚焦打造内陆开放综合枢纽,全面深化高水平对外开放
  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是现代化新重庆建设的鲜明标识。打造内陆开放综合枢纽,是习近平总书记赋予重庆的“两大定位”之一,对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腹地建设和向西向南高水平开放有重大意义。“十五五”时期,是重庆加快打造内陆开放综合枢纽的关键时期,要围绕西部陆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