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农业农村发展 “十四五”回顾与“十五五”展望


陕西通过“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建立“1+4+N”政策框架体系,带动全省乡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
86%[3]。农机支撑稳产保供能力持续提升,农机社会化服务效能不断提高,2024年全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74.3%,粮食生产机械化作业面积突破3200万亩[4]。38家国家级科技小院将高校科研力量与田间地头需求紧密结合,集农业科技创新、示范推广和人才培养于一体,涵盖苹果、猕猴桃、木耳、绒山羊等特色产业,助力乡村产业振兴[5]。
(三)特色现代农业全产业链加速发展
通过整合农业资源,陕西省特色农业产业链“ 5+3” 布局已形成,重点打造苹果、茶叶、畜禽肉类、蔬菜、中药材5个千亿级产业链,以及乳制品、食用菌、猕猴桃3条百亿级产业链。截至2024年底,8条重点产业链综合产值达6480亿元,带动26条市级超百亿元、131条县级超十亿元的产业链发展。特质农品数量全国第一,绿色农产品突破1000个[3], 富硒产品产业链产值突破158亿元[4],陕北横山羊肉等8个区域公用品牌入选“国家队”,猕猴桃、茶叶等陕农优品“直卖全球”[ 3], 水果网络零售额以230.98亿元位居全国第一 。杨凌示范区重点发展现代种业、生物医药等5条农科特色产业链,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 。通过“稻蟹共[7]生”“农文旅融合”等模式,探索农业与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建设了一批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示范园。
( 四)农村人居环境与生态环境显著改善
通过“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建立“1+4+N”政策框架体系,带动全省乡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2024年,建成验收503个省级示范村,农村户厕普及率达83.9% ,农村[ 3]生活污水治理率44.8%,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理的自然村达93.8%,并实现[8]第三方公司定期清运 。生态建设聚焦秦岭保护、黄河流域治理,推广光伏治沙等技术,农业生态环境保护重点推进节水技术、绿色生产,建成农业节水核心示范区299个,示范面积459 万亩,推广8种节水技术模式,辐射带[9 ]动884万亩耕地 。西安市在鄠邑区、临潼区等4区县试点“2441”资源化利用模式(即种植、养殖废弃物全量利用+四大收集转运体系),建成20余个收集转运点,畜禽粪污、秸秆等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98%以上,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保效益 。 [10]
(五)县域经济蝶变跃升
“ 十四五”以来,陕西县域经济地位不断凸显、规模不断壮大, 2024年,陕西省83个县(市、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约1.68万亿元,占全省总量的47.3%,县域经济增速达6.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