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农业农村发展 “十四五”回顾与“十五五”展望
连续多年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生产总值超200亿元的县(区)增至27个,提前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县域因地施策成效明显,每个县依托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进行差异化发展,2024年45个产业功能县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6.4%,占全省县域经济总量的近八成;26个农业主产县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6.5%;12个生态功能县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7% [1 1]。 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不断推进,2024年陕西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66.14% , 提前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 [12]。
(六)农村改革和对外开放深入推进
截至2024年,1县7镇2村土地第二轮延长承包试点、4个县宅基地改革“两项试点”全面完成。集体经济“清零消薄”“消薄培强”行动接续实施,经济强村占比增至12.3%、薄弱村占比降至3 .1% [ 3] 。汉中市汉台区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案例形成“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金”的转化路径,被评为全国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典型示范案例。 2024年,哈萨克斯坦西安码头投用,在哈萨克斯坦、荷兰等13个国家投运海外仓36个,中欧班列货运52.4万标箱,陕产货值占比超40%,对外开放通道带动“陕农优品”出海 [ 13]。 建成10多个海外农业科技示范园,引种示范优良品种和高效栽培技术110多个(项),上合组织农业基地累计为上合组织国家和相关发展中国家培训农业官员、技术人员2400多名,4.2万人 次参加在线学习[14] 。
“十五五”陕西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 一)挑战
一是资源约束和风险加剧。耕地碎片化、水资源短缺问题突出,化肥使用零增长压力大;极端天气频发,据省财政厅公布有关数据测算,农业保险整体覆盖率不足35%,抗风险能力弱。
二是全产业链韧性不足。农产品深加工能力薄弱,部分地区的农业产业链较短、附加值低,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例(2.26:1)低于全国水平[15];县级冷链物流覆盖率不到60%[16], 品牌营销等环节薄弱,品牌市场渗透率不足;县域产业同质化严重,龙头企业带动力弱。
三是生态治理压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压力大,化肥农药过量使用、秸秆焚烧等问题仍较普遍,绿色生产技术(如有机肥替代、循环农业)推广进度缓慢。尽管陕西加大了生态保护投入,但污染防控与产业发展的平衡机制尚未完全建立。
四是人才资金要素保障短板。农村老龄化加剧,劳动力短缺与技术推广需求矛盾突出,基层农技人员仍不足;县域融资平台整合滞后,部分项目依赖政府投资,社会资本参与度低,民间资本吸引力不足。
五是区域与城乡发展不均衡。关中平原农业融合水平较高,但陕南、陕北地区仍依赖单一产业(如陕北能源经济、陕南生态农业),多数县域主导产业主要集中于能源开采或传统农业领域,县域间基础设施和产业链衔接不足,导致资源分配不均。农村土地流转机制不畅,难以支撑规模化经营,制约了县域产业集群进一步壮大。
( 二)机遇
“ 十五五”是我国应对变局、激活内需、突破科技创新、深化改革、提升全球地位及民生福祉的战略攻坚期[18] ,陕西也将迎来多重战略机遇叠加释放的发展窗口期。深度融入“一带一路”格局、
(六)农村改革和对外开放深入推进
截至2024年,1县7镇2村土地第二轮延长承包试点、4个县宅基地改革“两项试点”全面完成。集体经济“清零消薄”“消薄培强”行动接续实施,经济强村占比增至12.3%、薄弱村占比降至3 .1% [ 3] 。汉中市汉台区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案例形成“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金”的转化路径,被评为全国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典型示范案例。 2024年,哈萨克斯坦西安码头投用,在哈萨克斯坦、荷兰等13个国家投运海外仓36个,中欧班列货运52.4万标箱,陕产货值占比超40%,对外开放通道带动“陕农优品”出海 [ 13]。 建成10多个海外农业科技示范园,引种示范优良品种和高效栽培技术110多个(项),上合组织农业基地累计为上合组织国家和相关发展中国家培训农业官员、技术人员2400多名,4.2万人 次参加在线学习[14] 。
“十五五”陕西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 一)挑战
一是资源约束和风险加剧。耕地碎片化、水资源短缺问题突出,化肥使用零增长压力大;极端天气频发,据省财政厅公布有关数据测算,农业保险整体覆盖率不足35%,抗风险能力弱。
二是全产业链韧性不足。农产品深加工能力薄弱,部分地区的农业产业链较短、附加值低,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例(2.26:1)低于全国水平[15];县级冷链物流覆盖率不到60%[16], 品牌营销等环节薄弱,品牌市场渗透率不足;县域产业同质化严重,龙头企业带动力弱。
三是生态治理压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压力大,化肥农药过量使用、秸秆焚烧等问题仍较普遍,绿色生产技术(如有机肥替代、循环农业)推广进度缓慢。尽管陕西加大了生态保护投入,但污染防控与产业发展的平衡机制尚未完全建立。
四是人才资金要素保障短板。农村老龄化加剧,劳动力短缺与技术推广需求矛盾突出,基层农技人员仍不足;县域融资平台整合滞后,部分项目依赖政府投资,社会资本参与度低,民间资本吸引力不足。
五是区域与城乡发展不均衡。关中平原农业融合水平较高,但陕南、陕北地区仍依赖单一产业(如陕北能源经济、陕南生态农业),多数县域主导产业主要集中于能源开采或传统农业领域,县域间基础设施和产业链衔接不足,导致资源分配不均。农村土地流转机制不畅,难以支撑规模化经营,制约了县域产业集群进一步壮大。
( 二)机遇
“ 十五五”是我国应对变局、激活内需、突破科技创新、深化改革、提升全球地位及民生福祉的战略攻坚期[18] ,陕西也将迎来多重战略机遇叠加释放的发展窗口期。深度融入“一带一路”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