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3版
陕西农业农村发展 “十四五”回顾与“十五五”展望
  化特色化发展。
  三是坚持生态优先原则。注重开发与保护并举,统筹考虑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市场发展潜力,将生态保护、绿色发展纳入农业农村发展全过程,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相统一。
  “十五五”陕西农业农村发展的基本路径
  (一)筑牢粮食安全根基,全面提升农业综合产能​​
  一是切实抓好粮食生产。打造“吨粮镇村”,配套推广小麦、玉米“良田、良种、良机、良法、良策”集成技术和旱作节水技术。挖掘复种潜力,关中、渭北推广“一年两料、两年三料”模式,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完善农业防灾减灾体系,扩大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范围,实现三大主粮作物全覆盖、大豆有序扩面,提高苹果等优势特色农产品保险保障能力。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协同发展粮、果、畜、肉、蛋、奶等多元食物产业,构建多元化森林食物产业。
  二是以科技创新引领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支持杨凌示范区强化旱区农业科技创新,推进秦创原农业创新平台,加快成果推广应用。重点攻关现代种业、旱作节水技术、智能装备等关键核心技术,推广数字农业、智慧农业、设施农业。培育支持国家级育繁推一体化企业,开展苹果、猕猴桃、奶山羊等重点产业链技术创新。
  三是加快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以小农户为基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重点、社会化服务为支撑,打造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高素质生产经营队伍,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质强能增效,带动服务小农户共同发展。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健全面向小农户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探索建立区域性农业社会化综合服务中心。
  (二)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深化城乡融合发展​
  一是深化户籍改革与公共服务均等化,破解“半城镇化”困局。以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为抓手,不断深化户籍制度、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全力保障进城农业人口就业、住房供给以及随迁子女教育。统筹城乡融合发展,实现道路、水电等公共基础设施与服务均等化。
  二是做强县域经济,筑牢城乡融合关键支点。 深化“一县一策”差异化发展,打造一批特色县域经济示范县。挖掘“土特产”潜力,整合资源品牌,培育县域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夯实县域经济产业支撑。合理布局城乡产业园区,引导城乡产业协同发展,促进城市适宜产业向县乡的梯度转移,带动县域产业升级。建立跨县域产业链合作平台,推动“飞地经济”模式,引导资源县与科技强县合作。
  三是创新制度保障,打通城乡要素流动堵点。以西咸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和西安城乡融合要素交易市场为突破口,完善城乡要素自由流动机制。探索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与城市用地同权同价,推动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建立“人地钱”挂钩机制,引导财政、金融、社会资本向县域倾斜。
  (三)提质乡村产业发展,推动全链条升级跃迁
  一是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发展农民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等融合发展主体,构建种养加一体、产加销贯通、农文旅融合的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健全多主体参与、多业态发展的乡村产业融合发展格局。开拓农业多种功能,推动休闲观光、文化体验、生态涵养等元素与农业融合,稳步发展体验农业、创意农业、生态观光农业等新业态。
  二是推动特色产业全链条升级。聚焦“果菜茶菌药”等陕西优势特色产业,加强数字赋能,推广物联网、区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