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时期西部地区 人口较少县域发展路径与对策研究
◎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基金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研究基地委托项目“内蒙古生态文明建设与共同富裕协同发展研究”(项目编号: 2023W T30)
西部地区人口较少县域的出现,是我国人口布局、生产力布局以及践行生态环境保护政策的结果,符合人口资源环境与生产力发展相协调的客观规律。“十五五”期间,西部地区人口较少县域的状态和发展趋势,对调整县域目标定位、重新确定县域政府职责提出了新的要求。应建立以人的发展为工作重心的体制机制,减轻西部地区人口较少县域促进经济发展的压力;以提高人口数字素养为突破口,加强人口素质提升的基础性建设;打通先进生产要素进入通道,构建开放活跃的要素流动区域。
“ 十五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关键阶段。在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以及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的宏观背景下,西部地区人口较少县域面临着人口持续收缩、产业支撑弱化、发展动能缺失等现实困境。这类县域依靠资源开发、规模扩张和外部投资拉动的传统发展模式难以为继,亟须重新审视并重构其“十五五”期间的目标定位,提出适应新形势、符合新要求的发展路径与对策,以更好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提升居民福祉。
西部地区人口较少县域的发展环境及具体成因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布的《中国人口普查分县资料( 2020) 》 , 我国常住人口在20万人以下的县域共有546个,占县级行政区总数的比重为29.89%。其中,有246个县域的常住人口少于10万人,占20万人口以下县域数量的45.06%;有95个县域常住人口不足5万人,占10万人口以下县域数量的38.62%。人口较少县域在西部地区分布较多。其中,常住人口少于20万的县域中,西部地区有389个,占比为71.24%;95个户籍人口不足5万人的人口小县中,有93个分布在西藏、青海、新疆、内蒙古、四川、陕西等西部省区,占比高达97.90%。2020~2024年,西部地区人口较少县域呈现数量持续增长、常住人口数量持续下降的基本态势。[1]
(一)发展环境
当前,西部地区人口较少县域所面临的发展环境,由我国生产力在空间上向社会资源富集城市集聚以及人口持续向发达地区迁徙共同作用决定。第一,制造业和服务业生产力快速集聚。新兴产业在空间上向发达地区、中心城市集聚;科技、研发、人才、资本运营、市场运维等核心要素在规模上向高端企业集聚,新兴行业产业链、供应
西部地区人口较少县域的出现,是我国人口布局、生产力布局以及践行生态环境保护政策的结果,符合人口资源环境与生产力发展相协调的客观规律。“十五五”期间,西部地区人口较少县域的状态和发展趋势,对调整县域目标定位、重新确定县域政府职责提出了新的要求。应建立以人的发展为工作重心的体制机制,减轻西部地区人口较少县域促进经济发展的压力;以提高人口数字素养为突破口,加强人口素质提升的基础性建设;打通先进生产要素进入通道,构建开放活跃的要素流动区域。
“ 十五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关键阶段。在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以及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的宏观背景下,西部地区人口较少县域面临着人口持续收缩、产业支撑弱化、发展动能缺失等现实困境。这类县域依靠资源开发、规模扩张和外部投资拉动的传统发展模式难以为继,亟须重新审视并重构其“十五五”期间的目标定位,提出适应新形势、符合新要求的发展路径与对策,以更好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提升居民福祉。
西部地区人口较少县域的发展环境及具体成因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布的《中国人口普查分县资料( 2020) 》 , 我国常住人口在20万人以下的县域共有546个,占县级行政区总数的比重为29.89%。其中,有246个县域的常住人口少于10万人,占20万人口以下县域数量的45.06%;有95个县域常住人口不足5万人,占10万人口以下县域数量的38.62%。人口较少县域在西部地区分布较多。其中,常住人口少于20万的县域中,西部地区有389个,占比为71.24%;95个户籍人口不足5万人的人口小县中,有93个分布在西藏、青海、新疆、内蒙古、四川、陕西等西部省区,占比高达97.90%。2020~2024年,西部地区人口较少县域呈现数量持续增长、常住人口数量持续下降的基本态势。[1]
(一)发展环境
当前,西部地区人口较少县域所面临的发展环境,由我国生产力在空间上向社会资源富集城市集聚以及人口持续向发达地区迁徙共同作用决定。第一,制造业和服务业生产力快速集聚。新兴产业在空间上向发达地区、中心城市集聚;科技、研发、人才、资本运营、市场运维等核心要素在规模上向高端企业集聚,新兴行业产业链、供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