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9版
“十五五”时期西部地区 人口较少县域发展路径与对策研究
  绿色化发展等质量提升替代了规模扩张。这就意味着产业布局相对稳定,国土空间发展格局进入稳定状态,新增制造业布局空间不再是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内容,西部地区人口较少县域不再有接纳产业布局扩张的机会。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就“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提出“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以高技术、高效能、高质量为特征的生产力”,加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推动“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生物医药、量子科技等战略性产业发展”[ 4] 。依据战略性产业发展规律,这类产业无论是政策还是资本,都会向高端生产要素集聚水平高的城市倾斜,而西部地区人口较少县域不具备接纳战略性产业的条件与能力。
  与此同时,传统产业受世界经济逆全球化影响转向国内市场,市场容量大幅度收缩。城市化进入低速周期,受城镇红线制约和房地产市场饱和影响,城市扩容停滞,城市规模化建设对生产增长的巨大拉动效应不复存在。同时,随着清洁能源应用场景的快速拓展,也进一步降低了经济发展对化石能源开发的需求,具有矿产资源优势的西部地区人口较少县域难以获得自然资源开发的突破性产业注入。2025年风电光发电政策调整后,“新能源+新基建+新产业”三位一体市场驱动的产业建设模式,与西部地区人口较少县域区位条件、社会发展水平、产业基础相互适应的程度大幅度下降。
  总体而言,“十五五”期间我国进入产业优化升级投入边际效益递减阶段,企业效益、居民收入、投资需求、产业创新以及市场需求等各项动力指标将长期持续低位运行,西部地区人口较少县域获得产业投资的机会将进一步减少。
  (三)政府经济调控权力将有所收缩
  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纵深推进,正在对地方政府经济调控权限形成系统性约束。2022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快建设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5]” ,2024年7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作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制定了“完善要素市场制度和规则,推动生产要素畅通流动、各类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潜力充分释放 ”[4] 的工作目标。同年1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指引(试行)〉的通知》强调,“加力破除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明确了“各地区不得限制商品和要素跨区域自由流动”“不得突破国家规定的红线底线违规实施财政、税费、价格、土地、资源环境等方面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 [6] 。 2025年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提出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五统一、一开放”要求 ①,深度压缩地方经济自主裁量权。这一系列改革的核心逻辑在于重构政府与市场关系,严格界定政府权力边界,经济布局、产业发展依靠“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维护市场秩序、提升社会发展水平、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成为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机制的着力点,中央正在进一步推进简政放权,整顿政府在制定经济政策、制定地方产业企业保护性措施等方面的作为。按照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时间进度安排,“十五五”时期,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要取得实质性进展,西部地区人口较少县域的经济调控权力将有所收缩。
  “十五五”时期西部地区人口较少县域目标定位的重构逻辑
  “十五五”时期,西部地区人口较少县域亟须立足现实条件与发展环境的根本性变化,重新审视并系统性重构其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