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0版
“十五五”时期西部地区 人口较少县域发展路径与对策研究
  展目标与定位,从突破传统发展定位困境、摆脱资源开发受限局面入手明确目标定位转向的核心逻辑。
  (一)突破传统发展定位困境
  中央明确国土空间规划战略实施后,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区域确定为城市经济区和农副产品生产区,近年来第二产业发展区域进一步向产业园区、经济开发区集聚,伴随产业大规模转型升级,经开区推进“腾笼换风”“一区多园”等高质量发展举措,将市县级园区划归上一级园区管理;对园区土地资源利用“大起底”,推广“亩均产值”目标管理理念等,提高园区要素利用效率、激励园区企业转型升级、在园区企业中培育“龙头”“链主”带动园区招商引资,推进以保障民营经营权为基础的混合所有制改革,为先进制造业在园区发展腾挪出有效空间。在对内蒙古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产业园区的调研中发现,为便于优化资源配置,旗县区开发区大都收归盟市直管,即便与盟市级核心园区空间布局分散,也会收归盟市政府管理。一些盟市为不适宜发展先进制造业的县域,在盟市级核心园区提供了“飞地”,实施由县域招商、落户在盟市园区、园区与县域商定利税分成比例的飞地经济模式,以此缓解县域财政收支压力,激发和释放县域政府招商引资的积极性。从产业与社会融合发展的视角,飞地经济模式吸引的资本、劳动力、技术等要素并没有落在县域,从制度规范和长远稳定的视角,飞地经济实际是财政转移支付的过渡形态,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当前西部地区人口较少县域的发展难题。
  (二)摆脱资源开发受限局面
  西部地区人口较少县域的农牧业资源、文化旅游资源以及绿色能源资源,通常不具有较高的开发利用价值。实践中,农牧业和依托自然景观资源的文旅产业,是部分西部地区人口较少县域产业发展的重点。从现实情况看,因为受自然环境资源质量限制,农牧业资源质量不足以支撑规模化农牧业生产发展,特色农副产品优势被现代农业科技和农产品市场标准化要求不断削弱。特色农牧业不仅不能发挥富民效用,而且在科技的作用下,农牧业的劳动力需求趋于下降,农牧业整体上对地方发展的贡献是不断减小的。西部地区人口较少县域蕴含着传统文化和自然景观的宝藏,独特地域环境和传统风俗是文化旅游的重要资源,也为当地发展小规模农牧业、手工艺等特色产业提供了机会,在地方可控的产业中文旅产业具有较高的优先级。然而,以往陈旧的资源利用意识形成的文旅产业基础,导致促进文旅产业发展的注意力还停留在加大自然景观资源开发力度,完善交通、卫生等景区设施,深度开发景区地下、土地资源建设二次消费场景等手段。在我国不断强调生态环境保护、自然遗产保护的进程中,必然遇到各种政策的限制,客观上造成发展滞后、产业薄弱的现实状况。
  (三)目标定位重构的核心逻辑
  县域经济曾是我国产业发展最具活力的层级,对构建产业体系做出巨大贡献,经过县域经济快速发展时期,仍然出现西部地区人口较少县域的发展难题,客观上证明这些地方不适合以经济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为发展目标。在人口演变、生态环境保护、生产力高质量发展、市场需求转向、产业布局优化等新发展环境中,出现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通常集中表现在资源型产业发展领域,在草原、农田、林草地建设扩建以及新建加工制造等项目;或者在经过生态保护改善了景观资源价值的区域,为提升景观资源利用价值促进文旅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资源利用各项规制发生冲突。生态环境保护出现的问题,反映出西部地区人口较少县域谋划产业发展时,在发展环境和自身发展能力方面所遇到的困境。因此,西部地区人口较少县域如何发展,需要针对其特殊性转换区域发展目标、调整定位并重新安排政府职能,即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为中心,转向以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