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时期宁夏巩固拓展 脱贫攻坚成果的重点方向和政策建议

宁夏推进枸杞产业整合,加快高质量发展步伐。
地的共同发展与部门协同提供发展契机。截至2024年底,福建省39个县( 市、区)先后与宁夏9个重点帮扶县(区)和闽宁镇结成帮扶对子,协作从单一的经济援助,发展为人才、教育、医疗、科技、文旅等多领域全面合作。引导1527家企业投资落地宁夏,实际到位资金977.54亿元,从马铃薯、菌草产业,发展到葡萄酒、能源开发等高附加值产业[4],为宁夏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重要途径。
“十五五”时期宁夏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面临的挑战
(一)产业同质化竞争,亟须科技赋能
在脱贫攻坚过程中,宁夏依据各地区的资源禀赋,集中培育发展了枸杞种植、葡萄种植、大棚蔬菜、滩羊养殖、肉牛养殖等为主的特色产业,为推进产业扶贫提供了支撑作用。但在帮扶产业的后续发展过程中,地方政府在产业布局中未能充分解构地域资源独特性,也未精准研判市场供需变化规律,导致存在低水平重复建设和区域产能过剩的现象。另外,在生产端智慧农业技术渗透率较低,制约帮扶产业生产效益提升;在加工端关键技术缺失导致产业链条缩短,全产业链综合效益不高;在销售端产品产销衔接不畅、品牌打造短板较多,导致产品附加值无法充分发挥。
(二)市场环境疲软,劳动力就业质量有待提升
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进程中,宁夏依托劳务协作和产业扩岗有效稳定了脱贫人口就业规模,为推进就业扶贫提供了根本保障。但由于市场环境的不确定性和农户就业技能较弱导致脱贫农户就业增收的可持续性面临诸多挑战。当前,随着东西部协作重点输入地制造业转型升级,低技能岗位需求减少,加上企业经营绩效下滑,导致农户就业稳定性不足。另外,区内工业园区用工尤其是低技能劳动用工减少,脱贫劳动力技能弱,导致技能供给与需求错配。同时,随着生活成本与风险成本的增加,弱劳力群体收入质量明显缩水,脱贫户就业增收乏力。这种市场波动下的岗位流失风险与劳动力技能退化隐患相互叠加,制约着脱贫攻坚成果的实质性巩固。
(三)过渡期后任务依然较重,政策衔接与机制转型面临挑战
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进程中,宁夏通过动态监测和分层帮扶筑牢了防返贫底线,为推进常态化帮扶提供了制度基础。但过渡期结束后巩固任务依然艰巨,区内金融支持、资产收益分配等内生机制尚未健全,帮扶体系承压加剧。脱贫县财政自生能力弱、村级集体经济效益较低,基层执行资源受限;全区弱劳动力、半劳动力和无劳动能力的农户约占农村人口的44%,而监测对象中弱劳力群体大多数依赖公益岗位。同时,随着市场化帮扶工具覆盖不足与基层治理能力短板的双重制约,政策断档与返贫风险相互交织,政策衔接与机制转型面临一定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