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的 云南实践与探索
的民间交流主要由政府部门(如外事办、文旅厅)、高校、企业及少量民间组织分头推动,但缺乏跨领域的统筹机制。现有机制更多聚焦于经贸合作(如边境贸易商会),在教育、科技、环保等民生领域的民间机制严重不足。文化、青年交流多依赖“边交会”等临时性活动,缺乏类似“澜湄青年交流中心”的常态化平台。
二是缺乏信息共享平台。云南缺乏面向民间的南亚、东南亚信息共享平台,导致企业、社会组织难以获取对方需求。广西南宁的“中国-东盟民间交流网”整合了双方民间组织名录、项目需求等信息,云南类似平台尚未完善。调研显示,仅有12%的云南民间企业通过线上渠道找到东南亚合作伙伴。
三是人员往来便利度不足。磨憨等口岸虽实行240小时过境免签,但外籍技术人员居留许可审批需45天,磨憨口岸2024年人口增至3.5万,却因跨境社保不衔接,难以吸引高端人才。
四是人文交流与语言服务存在滞后问题。例如,云南本地高校缅语专业人才年培养量仅约500人,且集中在商贸、旅游领域,懂跨境物流规则的专业人才不足10%。司机与缅甸当地交警、货主沟通不畅,常因语言障碍导致运输纠纷,2023年中缅公路跨境运输纠纷中,35%源于语言误解。
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的建议
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新要求、新部署,针对完善辐射中心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的需求,“十五五”时期应着力做好以下工作。
(一)探索创新政策制度,深入推进制度型开放
一是深化政策研究。要精准把握好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政策红利,先行先试,通过深入研究国家给予沿边地区的特殊优惠政策,积极探索在对外开放领域的政策制度创新。[9 ]
国家争取在云南设立“沿边开放综合改革试验区”和云南自贸试验区大宗商品资源配置枢纽。
二是加强国际规则的衔接和标准制定。推动实现在原产地认证、跨境支付、知识产权保护等关键领域的标准统一。发挥企业作为科技创新和经济活动的主体作用,通过竞争合作主动参与国家行业标准、规则制定,增强企业运用国际规则的能力。
三是构建跨区域协作机制,建立“省级统筹+州市创新+园区试点”三级对外开放政策联动体系,完善省际协作、跨境协作机制,建立完善风险防控体系。
(二)加快推进大通道建设,提升对外辐射功能
一是强化中缅政策沟通机制对接。建立起多层次、多领域和多形式的新通道沟通机制,合力协调解决中缅通道推进缓慢的问题,促进贯通云南通往印度洋的陆海大通道。
二是加强重点项目要素保障。对支撑多式联运联合发展的重点建设项目开辟环评绿色通道,依法依规加快审查、审批,优先保障土地、资金等要素,进一步缩短前期工作周期。
三是优化航线布置,按照“拓展国际、加密国内、优化省内”思路,布局丰富的航线网络,补齐面向南亚、东南亚航线缺口,提升运输能力。
四是促进基础设施“软硬结合”。聚焦硬联通超前与软规则滞后、硬件设施标准化与软件协同机制碎片化、跨境基建硬件投入与软环境支撑等矛盾问题,加强双边、多边协调,加快推进大规模“硬建设”和高水平“软建设”,提升枢纽能级。
(三)“口岸+产业”协调联动,推动通道经济向口岸经济、产业经济转型
一是加大口岸建设投入。积极争取中央、省级层面对边境地区口岸发展和建设资金的支持,发挥先天优势,加快口岸发展玉石、农副产品等加工业。
二是缺乏信息共享平台。云南缺乏面向民间的南亚、东南亚信息共享平台,导致企业、社会组织难以获取对方需求。广西南宁的“中国-东盟民间交流网”整合了双方民间组织名录、项目需求等信息,云南类似平台尚未完善。调研显示,仅有12%的云南民间企业通过线上渠道找到东南亚合作伙伴。
三是人员往来便利度不足。磨憨等口岸虽实行240小时过境免签,但外籍技术人员居留许可审批需45天,磨憨口岸2024年人口增至3.5万,却因跨境社保不衔接,难以吸引高端人才。
四是人文交流与语言服务存在滞后问题。例如,云南本地高校缅语专业人才年培养量仅约500人,且集中在商贸、旅游领域,懂跨境物流规则的专业人才不足10%。司机与缅甸当地交警、货主沟通不畅,常因语言障碍导致运输纠纷,2023年中缅公路跨境运输纠纷中,35%源于语言误解。
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的建议
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新要求、新部署,针对完善辐射中心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的需求,“十五五”时期应着力做好以下工作。
(一)探索创新政策制度,深入推进制度型开放
一是深化政策研究。要精准把握好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政策红利,先行先试,通过深入研究国家给予沿边地区的特殊优惠政策,积极探索在对外开放领域的政策制度创新。[9 ]
国家争取在云南设立“沿边开放综合改革试验区”和云南自贸试验区大宗商品资源配置枢纽。
二是加强国际规则的衔接和标准制定。推动实现在原产地认证、跨境支付、知识产权保护等关键领域的标准统一。发挥企业作为科技创新和经济活动的主体作用,通过竞争合作主动参与国家行业标准、规则制定,增强企业运用国际规则的能力。
三是构建跨区域协作机制,建立“省级统筹+州市创新+园区试点”三级对外开放政策联动体系,完善省际协作、跨境协作机制,建立完善风险防控体系。
(二)加快推进大通道建设,提升对外辐射功能
一是强化中缅政策沟通机制对接。建立起多层次、多领域和多形式的新通道沟通机制,合力协调解决中缅通道推进缓慢的问题,促进贯通云南通往印度洋的陆海大通道。
二是加强重点项目要素保障。对支撑多式联运联合发展的重点建设项目开辟环评绿色通道,依法依规加快审查、审批,优先保障土地、资金等要素,进一步缩短前期工作周期。
三是优化航线布置,按照“拓展国际、加密国内、优化省内”思路,布局丰富的航线网络,补齐面向南亚、东南亚航线缺口,提升运输能力。
四是促进基础设施“软硬结合”。聚焦硬联通超前与软规则滞后、硬件设施标准化与软件协同机制碎片化、跨境基建硬件投入与软环境支撑等矛盾问题,加强双边、多边协调,加快推进大规模“硬建设”和高水平“软建设”,提升枢纽能级。
(三)“口岸+产业”协调联动,推动通道经济向口岸经济、产业经济转型
一是加大口岸建设投入。积极争取中央、省级层面对边境地区口岸发展和建设资金的支持,发挥先天优势,加快口岸发展玉石、农副产品等加工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