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回顾 及“十五五”展望
2、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近年来,贵州以种业振兴“五大行动”为抓手,全面推进种质资源保护、种业创新、企业培育等重点工作,不断夯实农业“芯片”根基,种源保障能力显著提升。深入推进农业科技体制机制系统性改革,构建起多层级联动、高效率协同的农业科技创新生态体系。围绕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结合地方特色产业发展,通过统筹整合全省优质科研资源及农技推广网络,打造覆盖蔬菜、肉牛、中药材等重点产业的现代农业产业技术集成平台。在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方面,贵州重点突破专业化生产、标准化养殖、集约化经营等关键技术瓶颈,大力推动复合种养模式、生态循环农业等绿色技术集成创新。同时,贵州持续强化农业科技创新载体建设,截至2024年,贵州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较“十三五”末提升5个百分点[13]。
3、农业机械化水平进一步提升
实施农机三年攻坚行动,加快贵州省丘陵山区适用小型机械研发制造推广应用先导区建设,大力推动粮油生产全程机械化、高标准农田宜机化等重点工程。抓好与詹阳重工战略性合作协议的落地落实,加快推进农机装备研发制造,示范推广先进装备技术应用。在20个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高产示范区建设县推广示范水稻机插标准化育秧和机插机收20万亩;推广“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模式;协调金融机构出台“农机贷”贷款方案;优化拓宽农机购置补贴范围,将适宜贵州重要农产品生产所需机具全部列入补贴范围。截至2024年底,贵州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55%,比2020年增长了13.8%,新建高标准农田种植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达75%以上[14]。
(四)现代农业经营体系不断健全
1、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结构不断优化
“十四五”以来,贵州持续加大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支持和帮扶,构建起以小农户为基础、合作社为纽带、龙头企业为引领、种养大户与家庭农场为主力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一是家庭农场正成为贵州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截至2024年底,贵州共有家庭农场64890家,较2021年增加33503家,增幅达106. 7% 。 2022年至2024年贵州家庭农场增速分别为13.7% 、27.5%、42. 7% ,呈现出加速增长的趋势,年均增长率达27.4% ,2024年家庭农场数量首次超过合作社数量。②二是合作社发展从量的增加转变为质的提升。2020年,贵州发布《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等十一部门关于开展农民合作社规范提升行动的实施意见》(黔农领办﹝2020﹞2号),合作社发展从数量扩张转向为追求质量提升,不断完善合作社退出机制,大力清除“空壳社”和“僵尸社”,截至2024年共有农业合作社62722家,较合作社数量最多的2018年减少4394家。三是龙头企业经营销售收入持续增长,从2021年的839.67亿元增长到2024年的1169.18亿元,增长329.51亿元,增幅达39.2%,年均增长率达11.7%。
2、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对现代农业的支撑作用不断增强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指标。“十四五”期间,贵州整合农资、农机、技术、人才等要素,聚合多元服务主体,构建起覆盖产前、产中、产后全周期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主体多元、服务规范、产业链全覆盖,推动农业生产向集约化、标准化发展。2023年、 2024年对40多个县分配下达了中央财政农业社会化服务项目资金1.54亿元、 1.64亿元,分别完成服务面积154万亩、164万亩 [1 5],主要围绕粮油大面积单产提升和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拓展经济作物、畜禽养殖等服务领域,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2023年完成服务面积183.09万亩,支持服务主体976个,服务小农户69.17万户。通过农业社会化服务,大幅减少用工成本、提高产量,亩均节本增效200元以上 。[16]
近年来,贵州以种业振兴“五大行动”为抓手,全面推进种质资源保护、种业创新、企业培育等重点工作,不断夯实农业“芯片”根基,种源保障能力显著提升。深入推进农业科技体制机制系统性改革,构建起多层级联动、高效率协同的农业科技创新生态体系。围绕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结合地方特色产业发展,通过统筹整合全省优质科研资源及农技推广网络,打造覆盖蔬菜、肉牛、中药材等重点产业的现代农业产业技术集成平台。在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方面,贵州重点突破专业化生产、标准化养殖、集约化经营等关键技术瓶颈,大力推动复合种养模式、生态循环农业等绿色技术集成创新。同时,贵州持续强化农业科技创新载体建设,截至2024年,贵州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较“十三五”末提升5个百分点[13]。
3、农业机械化水平进一步提升
实施农机三年攻坚行动,加快贵州省丘陵山区适用小型机械研发制造推广应用先导区建设,大力推动粮油生产全程机械化、高标准农田宜机化等重点工程。抓好与詹阳重工战略性合作协议的落地落实,加快推进农机装备研发制造,示范推广先进装备技术应用。在20个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高产示范区建设县推广示范水稻机插标准化育秧和机插机收20万亩;推广“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模式;协调金融机构出台“农机贷”贷款方案;优化拓宽农机购置补贴范围,将适宜贵州重要农产品生产所需机具全部列入补贴范围。截至2024年底,贵州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55%,比2020年增长了13.8%,新建高标准农田种植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达75%以上[14]。
(四)现代农业经营体系不断健全
1、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结构不断优化
“十四五”以来,贵州持续加大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支持和帮扶,构建起以小农户为基础、合作社为纽带、龙头企业为引领、种养大户与家庭农场为主力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一是家庭农场正成为贵州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截至2024年底,贵州共有家庭农场64890家,较2021年增加33503家,增幅达106. 7% 。 2022年至2024年贵州家庭农场增速分别为13.7% 、27.5%、42. 7% ,呈现出加速增长的趋势,年均增长率达27.4% ,2024年家庭农场数量首次超过合作社数量。②二是合作社发展从量的增加转变为质的提升。2020年,贵州发布《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等十一部门关于开展农民合作社规范提升行动的实施意见》(黔农领办﹝2020﹞2号),合作社发展从数量扩张转向为追求质量提升,不断完善合作社退出机制,大力清除“空壳社”和“僵尸社”,截至2024年共有农业合作社62722家,较合作社数量最多的2018年减少4394家。三是龙头企业经营销售收入持续增长,从2021年的839.67亿元增长到2024年的1169.18亿元,增长329.51亿元,增幅达39.2%,年均增长率达11.7%。
2、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对现代农业的支撑作用不断增强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指标。“十四五”期间,贵州整合农资、农机、技术、人才等要素,聚合多元服务主体,构建起覆盖产前、产中、产后全周期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主体多元、服务规范、产业链全覆盖,推动农业生产向集约化、标准化发展。2023年、 2024年对40多个县分配下达了中央财政农业社会化服务项目资金1.54亿元、 1.64亿元,分别完成服务面积154万亩、164万亩 [1 5],主要围绕粮油大面积单产提升和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拓展经济作物、畜禽养殖等服务领域,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2023年完成服务面积183.09万亩,支持服务主体976个,服务小农户69.17万户。通过农业社会化服务,大幅减少用工成本、提高产量,亩均节本增效200元以上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