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1版
高质量擘画广西面向东盟 开放合作前沿和窗口的“十五五”新图景
  线,远洋运输能力制约对外开放。民航国际联通和服务能力薄弱。广西机场布局层级不完善,运输机场数量和密度均低于云南、贵州等周边省份,航线密度也明显不足,面向东盟的门户枢纽功能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同时,受经济下行等因素影响,国际航空客运恢复不及预期,客源不足导致部分东盟航线运营不稳定,航空网络持续性受限。
  开放平台能级不高,制约合作承载力与辐射力。一是平台规模和影响力有待提升。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等展会平台,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沿边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等众多“国”字号平台的作用尚未充分发挥。中国-东盟博览会影响力虽然逐步扩大,但与广交会、进博会等相比影响力较弱。二是产业集聚和辐射带动能力偏弱。广西重点产业园区总体规模较小、结构不优、外资总量偏低,产业集聚和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在赛迪顾问发布的《园区高质量发展百强榜单( 2024) 》 中,广西仅2家园区入围且排位靠后(南宁高新技术开发区第69位、柳州高新技术开发区第76位)[15],平台对产业的支撑作用有限。三是跨境合作平台效能不足。广西拥有中马钦州产业园、中国-柬埔寨产业园等众多的跨境跨区域合作平台,但跨境合作平台总体效能不强。中马钦州产业园区自2012年设立至2024年底,累计签约项目仅345个,马中关丹产业园累计签约落户项目15个[16],发展速度与预期差距较大。
  对外开放水平仍然偏低,是基础设施与平台短板的综合体现。一是外贸规模与全国差距明显。2024年广西外贸进出口总值仅占全国1.7% ,对外开放的深度和广度有待拓展。二是外贸①结构存在多重不平衡。产品结构上,广西外贸进出口商品主要①是机电产品,2024年机电产品出口占出口总额的56% 。能源化工、新材料、生物医药、特色农产品等领域进出口规模偏小,高附加值产品占比不足。贸易方式上,一般贸易占比最高,加工贸易占比偏低,贸易形态较传统。区域发展上,广西外贸进出口主要集中在崇左、防城港、南宁、钦州市,2024年四市外贸进出口占全区进出口的76.2%①, 区域开放差距显著。三是实际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规模偏小。2024年广西实际利用外资仅占全国的0.75% , 国际资本运作能力较弱。四是“口岸经济”②特征明显。广西“有出口无产业”“有出口无基地”现象明显,边境贸易“过路经济”特征显著,大量货物经广西口岸中转出口,本地产业支撑不足。支撑外贸稳定出口的大型企业以及附加值高的拳头产品较少,产业与贸易协同性不强。
  时与势:“十五五”时期广西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机遇与挑战
  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为西部地区带来了开放合作深化、新兴产业赋能、战略政策加持等宏观机遇,使其在国内国际双循环中能更充分地释放发展潜力;同时也面临着全球格局变动带来的外部风险、区域竞争加剧引发的发展压力以及自身基础薄弱形成的内在制约等挑战。这些机遇与挑战在广西面向东盟的开放合作中有着具体呈现。
  ( 一)广西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机遇
  首先,国家多重重大战略叠加拓展新空间。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加大对广西的支持力度,出台了《关于支持广西加快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市场经营便利地的若干措施》、支持沿边临港产业园区发展的国家级文件,制定了一系列利好政策。同时,广西拥有自贸试验区、中马“两国双园”等一批重大平台,享有西部大开发、沿海开放、边境地区开放等多重政策,为面向东盟的开放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其次,RCEP深化实施释放开放红利。RCEP生效实施以来,广西依托原产地累积规则、关税优惠等政策红利,与东盟产业链合作不断走向深入,相关产品贸易实现快速增长,逐渐形成了汽车制造、纺织服装、造纸等跨境产业链供应链。RCEP不仅为企业“走出去”破解了诸多制度性障碍与关税壁垒,更推动企业在与全球品牌的同台竞技中持续提升品牌影响力。此外,数字经济与人工智能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