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时期 乡村文旅融合发展的实践路径研究— —基于青海省化隆县甘都镇的田野调查
在国家“十四五”至“十五五”持续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背景下,文旅融合成为城乡协同发展的重要引擎。青海省化隆县甘都镇依托独特的自然生态与多元民族文化资源,初步形成“生态+文化”旅游发展模式,但仍面临资源开发利用不够、发展创新动力欠缺,基础设施短板明显、文旅产业发育不足,发展方向不够明确、缺乏长远目标定位,不利因素相对较多、特色优势发挥受限,村村各自独立发展、未能形成联动合力等实践困境。通过实地调研、深度访谈及分析,从资源开发力度、基础设施建设、定位发展目标、集体与组织引领、村村合作平台等方面,提出了破解甘都镇文旅融合发展困境的实现路径。
乡村振兴是新时代我国发展农村社会经济的一项重大战略,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的比重和地位日渐凸显,特别是在“十五五”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时期,数字经济、新质生产力为乡村产业振兴提供了全新动能。本研究以青海省化隆县甘都镇为典型案例,通过实地调研、深度分析,重点探讨了西部民族地区乡村文旅融合发展的实践困境与实现路径,以期为“十五五”时期西部民族地区实现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借鉴。
甘都镇乡村文旅融合发展的现实基础
甘都镇位于化隆县东南部,总面积164平方公里,是化隆县三大川水乡镇之一,居住着撒拉族、回族、汉族、藏族、东乡族等民族。农作物主要种植冬小麦,同时兼种温棚蔬菜、瓜果等经济作物。甘都镇有7个乡村振兴示范村,阿河滩村、东三村、东风村、幸福村四个村于2021年被确定为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水车村于2021年被评为省级乡村振兴旅游示范村,隆康一村和东五村于2023年被确定为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1]。
(一)自然资源丰富
其一,甘都镇地处黄河谷地,海拔在1844-2300米之间,土质肥沃,四季分明,气候温暖,属高原大陆性气候,适宜各类植物生长。其二,黄河、巴燕河和阿化沟水穿境而过,公伯侠水电站落成后,北干渠水利设施覆盖全域,为当地农田提供了丰富的灌溉资源。其三,甘都镇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有大量的果树、梨树、杏树、核桃树以及花卉等植物资源,为文旅融合发展创造了良好的自然条件。其四,甘都境内有距今10亿年前的古老变质岩群(化隆群)、2300万年前灿若红霞的沉积岩层、800万年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