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9版
乡村振兴背景下 党建引领乡村治理的现实困境与优化路径

  开展党员走访日、群众接访日等活动,营造联系群众的更大空间。

建+治理”“党建+振兴”等方式,带动乡村的发展和群众的增收,为党建引领乡村治理奠定发展基础和群众根基。推动基层党建与基层治理深度融合,重点在“深度融合”上下功夫,找准融合的切入点、着重点、落脚点。开展党员走访日、群众接访日等活动,营造联系群众的更大空间。深化党建带动群建的方法路径,持续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社会组织等的积极作用,推动“新市民·追梦桥”等项目取得实效。因地制宜打造党建引领乡村治理品牌,发挥品牌的辐射带动效应。
  2、加强法治保障
  法治始终是乡村治理的基本前提和坚实保障,治理行为不能违反法律的规定、超出法律的界限、逾越法律的底线。因而,需要通过多渠道多举措的宣传引导、学习教育,不断提高乡村治理主体学法、懂法、用法的能力水平。一是拓宽法治服务空间。根据群众需求和实际情况,建立基层法治网站、法治微信公众号,运用图文、音频、视频等载体向基层群众推送法律条款、法治新闻、警示案例,探索建立线上律师事务所、线上法律援助机构,建立和完善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法律咨询和法律服务平台,为乡村社会提供更加高效、优质、便民的法治服务。二是完善法律法规及相关体系。加大政策支持和资源倾斜力度,聚合乡村法律资源,创新乡村法治手段,逐步建立健全乡村治理的法律法规,完善乡村法治服务体系,明确乡村治理主体的权责边界、履行义务、承担责任等,保证乡村治理的主体行动、治理行为能够有法可依、于法有据。
  3、 促进德治教化
  德治在乡村治理中发挥道德、文化的“浸润”与“ 滋养”作用。一是树立正确导向。通过在乡村宣传栏、微信公众号等平台上开设乡村治理新风、文明红黑榜、身边模范榜样等专栏,开展乡村治理文明评选活动,开设曝光台等方式,将激励与约束相结合,不断引导乡村治理主体形成正确的价值导向、规范的言谈举止、自觉的文明行为。二是增强积分引力。在已有以文明积分兑换生活用品的机制基础上,通过兑换理发券、餐饮券、民宿券、景区门票等方式,丰富兑换物品,拉动周边消费,助推移风易俗。三是形成文明新风。围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等内容,充分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阵地作用,与时俱进完善乡规民约,将良好的乡风、民风以及家风纳入其中,规范基层群众的行为,以实现社会和谐、家庭和睦、邻里融洽。通过开展破除陈规陋习、倡导乡村文明等专项整治活动和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常态化活动,将传统美德融入现代文明,形成乡村发展的新风尚。
  4、 提高自治水平
  自治的目标在于形成自发而有序的乡村治理秩序,实现群众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