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90版
乡村振兴背景下 党建引领乡村治理的现实困境与优化路径
  是激发自治的内在潜能。拓展自治空间,如鼓励村民对小型公共设施进行民主管理、利用民间力量调处更多的基层矛盾纠纷等。在放权赋能中激发自治的潜能、拓宽自治的渠道、扩大自治的空间,并通过制度化的途径,推动自治规范、有序、长远发展。二是打造多元自治平台。加大对网络平台和线上载体的运用,突破地域和时空的限制,使外出务工人员、外出办事群众也可参与基层选举和决策,使不同治理主体均可合理地表达自身意愿、广泛地开展民主协商、有序地加入监督行列,鼓励各类乡村治理主体积极地参与到乡村治理、乡村振兴的各项活动中。建立包含群众信息、专家信息、行业信息等在内的乡村自治信息库,设立系统引导、智能评价、自动反馈等功能,通过信息的采集、分类、共享,利用不同主体的力量更好地解决乡村治理的各类问题。
  5、加大智治支撑
  现代社会是科技日新月异、信息快速流动传播的信息社会,乡村社会也应适应社会和时代的发展,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乡村治理效能,进而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一是发挥科技的积极作用。利用新的思维和技术构建便捷、高效、公平以及普惠的乡村治理现代化体系,建立多层次和多维度的数据网络,将大数据、物联网、现代科技设备等广泛运用于产业发展、就业帮扶、民生保障等多个乡村治理领域,并不断细分和准确感知企业、社会组织、群众等主体的个性化和定制化需求,更加有效地推进乡村治理。二是寻求专业的技术支持。在党建引领乡村治理的过程中,会遇到不少的问题和困难,如党建体系如何建立,主体信任如何构建,行为标准如何量化,治理效能如何评价等。上述问题和困难仅凭乡村治理主体的讨论协商也较难得出有效的解决方案。因而,可寻求专家学者、相关职能部门的帮助和支持,发挥其专业之长和技术优势来提出解决的方案和路径,推动乡村治理朝着专业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四)规避治理风险,强化制度保障
  建立健全有关的制度机制是党建引领乡村治理的必要支持和重要保障。一是建立健全村支两委工作制度。规范约束基层工作人员行为,形成村支两委互相配合、互相支持、互相促进的良好局面,切实保障权力在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中运行。二是完善乡村治理的监督制度。使不同的乡村治理主体都能自觉地接受其他主体的监督,及时反馈问题整改的情况。同时,通过媒体等渠道丰富监督的方式,提高监督的实效。三是健全投入机制。完善乡村公共财政制度,确保权、责、财的相互统一,在此基础上,针对当前乡村治理资金短缺、资源匮乏、人才缺乏等现实困境,健全要素投入机制,出台相关政策文件,加大资金投入、人才引进、税收优惠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和帮扶力度。四是完善治理主体参与的相关机制。规范不同治理主体参与乡村治理的步骤、权责、范围、程序等,在机制的保障下,激发参与的热情、保障参与的权利、提高参与的质量。
  综上所述,乡村振兴背景下党建引领乡村治理,是回应人民群众美好生活期盼、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应有之义、现实之需、破题之要。在此过程中,需加大治理主体的整体性联动、全方位配合、多维度支撑,深化乡村治理的融合方式,扩宽乡村治理的多维空间,完善乡村治理的制度保障,从而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活力、动力、助力,让群众在共建共治共享中增强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N].人民日报,2025-02-24(001).
  [2]苏国范.新时代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价值意蕴、困境审视与实践路径[J].长白学刊,2024(5):22-29.
  作者简介
  周 舟 中共黔西南州委党校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社会治理、地方治理
  陈 茜 中共毕节市委党校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社会治理、应急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