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经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推进路径研究
民营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成果,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力量。本文通过分析民营经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特征、障碍,探讨民营经济如何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研究发现,民营经济凭借科技创新、要素配置及成果转化特征,推动了新质生产力发展,但也面临着技术、制度、市场方面的难题。为此,本文提出通过数字赋能、政策协同、生态构建三大路径解决已有障碍,进一步强化民营经济对新质生产力的推动作用。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期间阐释“新质生产力”,强调“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全面振兴”;2023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突出强调“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构建新质生产力培育的顶层设计框架;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从而高质量推进现代产业系统重构升级。在全球经济格局深度调整、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的时代背景下,新质生产力以创新、科技、人才和可持续性特征,正逐步成为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关键动力,对传统经济结构形成系统性冲击。
近年来,独角兽企业和瞪羚企业等新兴企业群体崭露头角,其中绝大多数为民营企业。我国民营企业数量从2012年的1085.7万户增长到2024年底的5650.1万户,[1]我国46.3万家各类高新技术企业中,民营企业有42万多家,占比超过九成 。 在智能制造、移动支付、仓储物流、锂电池、新能源汽车以及光伏发电等领域,民营企业也处于行业领先地位,涌现出华为、阿里、腾讯、京东、比亚迪等一大批具有新质生产力特征的标杆企业。我国民营经济在财税贡献方面的占比超半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六成以上,主导了七成以上的研发产出,吸纳了八成以上的城镇就业岗位,占比九成以上的企业数量,成为我国第一大外贸主体。历经改革开放40多年,民营经济从“有益补充”到“重要组成部分”再到保障民生、促进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2], 是我国国民经济基础代谢单元,是构建新型业态孵化场域和持续激活生产力质态的关键力量。
2025年2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强调,民营企业要“坚守主业、做强实业,加强自主创新,转变发展方式,不断提高企业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努力为推动科技创新、培育新质生产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全面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