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23版
民营经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推进路径研究

  工人正利用先进机械进行产品加工

  新产业作为动能转换的载体形态,其本质上是新质要素在产业生态中的具象化实践[21]。科技成果转化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题中之义,更是应有之解。相较于承担“从0到1”的基础研究,民营企业的优势更多体现在以市场为导向的“从1到N”产品转化。民营企业通过市场化运作模式、产学研联合转化机制及全球化的市场扩展,积极承担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
  民营企业天然具有“需求导向”的创新基因,其市场化运作模式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民营企业更多以盈利为目标,以抢占市场份额为手段,因此在选择科研成果时更加注重其市场潜力和商业价值。这种市场导向的机制促使民营企业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更加注重成本控制、技术优化和用户体验,从而提高成果转化的成功率。在人工智能领域,许多民营企业通过自主研发或技术引进,将深度学习、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应用于智能客服、自动驾驶等场景,不仅实现了技术的商业化,还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民营企业通过构建创新生态,推动科技成果的跨领域转化溢出。民营企业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通过与其他企业、科研院所等机构合作,有效实现了外部科研资源与专业智力的协同整合,与技术性突破形成了良好的耦合与互动,促使前沿知识技术要素在全链条中的高效传导,对形成新质生产力具有溢出效应 。 例[ 22 ]如DeepSeek大模型的开源共享模式,不仅降低了技术应用门槛,更在医疗、制造等领域催生新场景,缩短了新药研发周期60%。福建民营企业围绕“7+3+X”未来产业布局,与高校、科研院所协同构建产学研联动的研发创新联合体,形成“基础研究-应用开发-产业化”的全链条协作,使技术成果转化周期缩短30%以上。同时,自2014年国家开放民营资本参与商业遥感卫星的全产业链以来,历经十年发展,我国航天产业格局发生了显著变革。2024年“ 商业航天”正式跻身政府工作报告的新质生产力范畴,标志着民营企业已经实现了运载火箭轨道级发射与卫星组网等核心技术的突破,形成了国有与民营协同发展的新型产业生态。
  民营企业正以“买全球、卖全球”的思维重构转化链条,极大丰富了成果转化的可能性。华为在全球设立研发中心、宁德时代收购欧洲锂矿企业、大疆与海外科研机构共建实验室,这种“开放式创新”不仅导入国际资源,更推动中国技术反向输出,扩展了科研成果应用范畴。传音控股在非洲市场实施“技术本地化”战略,针对深肤色人群开发的多肤色影像技术,通过骨骼关键点检测与智能美颜算法,使拍照成功率提升65%,覆盖了80%的非洲智能手机用户 ,[23]字节跳动火山引擎通过“技术出海+本地化适配”策略,已先后在东南亚、中东等地区建立8个AI训练中心,比亚迪的“光储充”一体化方案已在德国汉堡、荷兰鹿特丹等港口城市落地,通过智能微电网技术将集装箱码头的能源成本降低35% 。中国民营企业正在构建“双循环”创新体系,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的全球输出、全球价值链的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