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32版
数字普惠金融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困境的 作用机制与对策建议
文/蔡昕悦
  
  中小微企业在推动经济增长和实现高质量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其发展长期受到融资困境的制约。由于中小微企业缺乏“硬信息”和抵押担保,它们难以通过传统金融渠道获得足够资金支持。数字普惠金融作为一种创新金融形式,在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上意义重大。本文详细剖析了数字普惠金融在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困境里的独特优势,并针对如何进一步挖掘数字普惠金融潜力,为中小微企业提供更高效、更公平的金融服务,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当前中小微企业数量持续增多,在推动经济增长以及促使经济朝着更高质量方向迈进的过程中发挥着重大作用。然而,这些企业在发展进程里,普遍遭遇融资瓶颈。大力发展数字普惠金融是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突出问题的重要途径。数字普惠金融的核心理念是把金融服务与数字技术相融合,创新性地搭建数字化金融服务体系,且以普惠与精准作为根本属性,为更多群体提供可及性更强、更契合需求的金融服务。
  中小微企业融资困境属于全球性难题。追溯至20世纪30年代,麦克米伦指出中小微企业常被资金提供者忽略,面临着融资缺口。企业资金来源主要有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这两大类型,对于处于发展上升阶段的中小微企业来讲,内源融资受企业经营状况以及盈利能力的限制,难以契合其大规模资金需求,外源融资对中小微企业意义重大。依靠银行借款是较为常见的外源融资方式,然而中小微企业长期遭受银行的“信贷歧视”。剖析其原因,一方面,中小微企业财务报表不够完善,尤其是在初期发展阶段忽视征信管理,甚至缺少征信记录,致使信息披露不足,形成信息壁垒。另一方面,银行一般要求抵押担保,可中小微企业规模较小,难以提供足够价值的实物资产用于抵押,这使得其融资困境加重。
  普惠金融的定义是基于机会平等的要求以及商业可持续的原则,以可承受的成本,为有金融服务需求的各个社会阶层与群体给予恰当且有效的金融服务 。[1] 在企业方面,普惠金融主要关注中小微企业,为它们提供关键的资金支持。近年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有了快速发展,促使数字金融蓬勃兴起,使其逐渐成为普惠金融的关键实践方式,也为那些一直处于传统金融体系边缘的中小微企业,开拓了数字化的融资新途径。本研究重点探讨数字普惠金融在中小企业融资领域起到的作用,剖析其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上的作用机制,并且据此提出可行的对策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