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35版
数字普惠金融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困境的 作用机制与对策建议
  (三)提升数据建设能力,发挥大数据优势
  推动传统金融机构的信贷数据和大型科技信贷平台积累的海量信息融合与整合,是实现双方优势互补的关键办法。各级政府部门有大量未被充分开发和共享的数据资源,这需要强化各级政府间、政府部门内部以及政府与市场间的数据共建与共享机制。建立国家、省、市、县等多级数据平台的互联互通,协调金融监管部门、产业部门、金融机构以及金融科技企业等多方力量,共同提升数据的收集、整合与清洗能力,构建一个多层次、多维度、全方位的综合金融数据库。为此,要积极探索中央与地方、金融与产业、政府与企业之间的新型数据协作模式,以及跨层级、跨部门、跨领域的数据共享架构。凭借构建数据交易机制,发挥政府大数据在推动普惠金融发展、改善中小微企业融资条件方面的积极作用。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而言,要着重解决数据大样本供需失衡的问题,加大对数字普惠金融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搭建政府、市场、企业协同合作的大数据平台,吸引更多金融机构入驻并参与其中,培育大样本需求方的规模效应,为中小微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同时,注重数据治理体系的健全建设,明确数据归属、使用边界及隐私保护标准,确保数据在依法合规、安全可控的前提下实现合理流通与高效利用。通过制度化、规范化的机制设计,为数据要素在普惠金融体系中的有效嵌入提供保障,进一步释放数据价值,提升金融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得性。
  (四)加快复合人才培养,为数字普惠金融创新提供人才保障
  加速培育金融、科技以及数据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对于推动数字普惠金融创新而言十分关键。数字化人才,特别是既懂金融、科技,又掌握数据分析的综合型人才,是提升数字普惠金融创新以及小微企业融资能力的关键保障所在。因此,需构建政府、银行、企业、学校多方协作的金融科技人才培养体系。其一,政府应当制定专项政策,强化引导与激励,一方面吸引契合中小微企业发展需求的金融科技人才;另一方面加大本地人才培养力度,为数字普惠金融提供后续力量,政府还要提供成长平台,提高人才发展动力。其二,行业协会以及企业应当强化实践型人才培养,行业协会需要整合资源,优化培训内容,提升其实践性,企业应当借助跨部门轮岗、激励机制等途径,培养数字科技和网络安全领域的管理型人才,强化数字化运营能力。最后,高校则应当借助学科交叉优势,开设普惠金融、数字征信等课程模块,推动专业数字化转型,培养应用型人才,深化政府、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用户之间的协同合作,建设数字技能培训基地,为人才提供学习资源和实践环境,借助构建产学研一体化的人才培养体系,为数字普惠金融服务中小微企业提供智力支撑和人才储备。
  结语
  数字普惠金融对于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困境不仅有着关键的现实意义,且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本文借助引入长尾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以及交易成本理论所构成的分析框架,较为系统地阐述了它于金融可得性、降低融资成本以及优化信贷评估机制等方面所有的独特优势,并围绕制度建设、企业数字化转型、数据资源整合以及人才保障等方面,给出了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未来在政府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创新实践以及市场机制优化这几方面协同作用之下,数字普惠金融将会持续释放服务潜力,为中小微企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的动力,并且在促进实体经济繁荣、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进程中发挥更为关键的支撑作用。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印发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 2020年)的通知[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16(3):6-12.
  [2]曹苏瑞.数字普惠金融对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的影响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22.
  [3]黄益平,邱晗.大科技信贷:一个新的信用风险管理框架[J].管理世界,2021(2):12-21,50,2,16.
  [4]谷羽.浅析数字普惠金融的内涵与价值[J].新西部,2022(11):69-71.
   作者简介
  蔡昕悦 中共厦门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讲师,研究方向为风险投资、中小企业融资、企业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