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治理视域下 年鉴编纂的公共服务功能拓展研究
小程序,建立移动端年鉴阅读与服务平台,有效拓宽年鉴的使用范围和使用场景,进而提升年鉴在基层文化治理和公共服务中的传播能力。陕西省地方志系统开展的“年鉴文化六进”活动,以年鉴作为公共文化产品主动嵌入基层公共文化空间,有效增强年鉴的社会可见度和群众知晓度,为年鉴服务基层文化建设、治理宣传和公共服务提供了新渠道。互动机制建设方面依托年鉴传播平台,构建用户意见反馈、基层信息互动及用户共建等功能,并建立起年鉴“使用-反馈-改进”的良性循环机制,以增强年鉴服务的互动性和用户黏性。年鉴传播与互动机制的完善将促进年鉴融入基层文化治理体系,拓展年鉴公共文化服务功能,从而增强年鉴对基层社会的服务能力。
(四)推进年鉴公共服务的数字化与智能化建设
为有效解决当前年鉴编纂过程中存在的反馈匮乏与服务评估机制缺失问题,必须以智能化数字平台建设为核心,推动年鉴从“单向供给”向“动态交互”转型。数字平台不仅是年鉴传播的技术载体,更应成为用户反馈、服务评估、内容共建等功能的综合枢纽,强化年鉴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系统性与适应性。构建集信息发布、用户管理、数据采集、意见反馈、内容更新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年鉴数字服务平台。该平台应具备数据动态更新、多终端适配、内容精准推送、使用行为分析等智能功能,通过嵌入式数据监测系统,实时追踪年鉴条目的访问频率、用户类型、热门内容等关键指标,形成服务效能评估的基础数据。开设多元化反馈通道,引导年鉴用户参与内容评价、需求提报、功能建议等互动环节,形成“用户-平台-编纂机构”之间的闭环式反馈系统。
通过问卷调查、用户评价、留言讨论、使用体验打分等方式获取真实使用反馈,为年鉴内容优化与结构调整提供数据支持。借鉴“用户画像”理念,建立典型用户使用档案,精准识别政府、社会组织、基层单位及公众等不同群体的服务偏好,提升年鉴内容的适配性与针对性。探索年鉴绩效评估机制,制定涵盖内容更新频率、用户活跃度、访问转化率、反馈处理效率等指标的年鉴服务绩效体系,实现服务质量的量化管理。平台可设立年度使用评估报告,定期公布年鉴使用情况和优化成果,增强年鉴服务的透明性与公信力。通过数字平台的智能化、系统化建设,年鉴编纂工作不仅能实现信息发布的广覆盖,还能构建高效的用户参与服务反馈机制,从而持续提升年鉴在文化治理体系中的服务能力与治理价值。
结语
年鉴公共服务功能拓展与文化治理体系建设的协同融合,现已成为新时代年鉴编纂工作中不可回避的重要课题,在当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的背景下,年鉴是地方重要的文化信息产品,亟须实现由传统资料性工具向公共治理信息平台的转型。年鉴职能定位不清、服务供给不足、传播机制滞后以及反馈体系缺失等问题制约公共服务效能的发挥,随着文化治理体系持续完善与数字化治理水平的提升,年鉴在公共文化产品体系中承担更加突出的治理支撑和公共服务职能,成为连接政府、社会与基层治理的重要信息纽带,为文化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实的信息保障和服务支撑。
参考文献
[1]付莉.地方综合年鉴社会部类编纂探析[J].中国年鉴研究,2024(2):25-32,78.
[2]朱东风,孙仿,秧新明.推动广西年鉴事业高质量发展助力新时代壮美广西建设[J].广西地方志,2023(S1):55-58.
[3]陈红,刘伯伟.论地方综合年鉴服务业内容框架设置[J].中国年鉴研究,2023(2):69-77,80.
[4]申峥峥,袁汝兵.科技年鉴资政参考作用发挥的制约因素及提升建议[J].科技智囊,2023(4):10-17.
[5]李光普.地方综合年鉴编纂出版的经验、困境与突破[J].新疆地方志,2023(1):28-30,37.
[6]余莉.关于行业年鉴编纂的几点思考[J].史志学刊,2022(1):46-54.
作者简介
秦旭冬 青岛年鉴社中级编辑,研究方向为史志编撰、年鉴出版
(四)推进年鉴公共服务的数字化与智能化建设
为有效解决当前年鉴编纂过程中存在的反馈匮乏与服务评估机制缺失问题,必须以智能化数字平台建设为核心,推动年鉴从“单向供给”向“动态交互”转型。数字平台不仅是年鉴传播的技术载体,更应成为用户反馈、服务评估、内容共建等功能的综合枢纽,强化年鉴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系统性与适应性。构建集信息发布、用户管理、数据采集、意见反馈、内容更新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年鉴数字服务平台。该平台应具备数据动态更新、多终端适配、内容精准推送、使用行为分析等智能功能,通过嵌入式数据监测系统,实时追踪年鉴条目的访问频率、用户类型、热门内容等关键指标,形成服务效能评估的基础数据。开设多元化反馈通道,引导年鉴用户参与内容评价、需求提报、功能建议等互动环节,形成“用户-平台-编纂机构”之间的闭环式反馈系统。
通过问卷调查、用户评价、留言讨论、使用体验打分等方式获取真实使用反馈,为年鉴内容优化与结构调整提供数据支持。借鉴“用户画像”理念,建立典型用户使用档案,精准识别政府、社会组织、基层单位及公众等不同群体的服务偏好,提升年鉴内容的适配性与针对性。探索年鉴绩效评估机制,制定涵盖内容更新频率、用户活跃度、访问转化率、反馈处理效率等指标的年鉴服务绩效体系,实现服务质量的量化管理。平台可设立年度使用评估报告,定期公布年鉴使用情况和优化成果,增强年鉴服务的透明性与公信力。通过数字平台的智能化、系统化建设,年鉴编纂工作不仅能实现信息发布的广覆盖,还能构建高效的用户参与服务反馈机制,从而持续提升年鉴在文化治理体系中的服务能力与治理价值。
结语
年鉴公共服务功能拓展与文化治理体系建设的协同融合,现已成为新时代年鉴编纂工作中不可回避的重要课题,在当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的背景下,年鉴是地方重要的文化信息产品,亟须实现由传统资料性工具向公共治理信息平台的转型。年鉴职能定位不清、服务供给不足、传播机制滞后以及反馈体系缺失等问题制约公共服务效能的发挥,随着文化治理体系持续完善与数字化治理水平的提升,年鉴在公共文化产品体系中承担更加突出的治理支撑和公共服务职能,成为连接政府、社会与基层治理的重要信息纽带,为文化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实的信息保障和服务支撑。
参考文献
[1]付莉.地方综合年鉴社会部类编纂探析[J].中国年鉴研究,2024(2):25-32,78.
[2]朱东风,孙仿,秧新明.推动广西年鉴事业高质量发展助力新时代壮美广西建设[J].广西地方志,2023(S1):55-58.
[3]陈红,刘伯伟.论地方综合年鉴服务业内容框架设置[J].中国年鉴研究,2023(2):69-77,80.
[4]申峥峥,袁汝兵.科技年鉴资政参考作用发挥的制约因素及提升建议[J].科技智囊,2023(4):10-17.
[5]李光普.地方综合年鉴编纂出版的经验、困境与突破[J].新疆地方志,2023(1):28-30,37.
[6]余莉.关于行业年鉴编纂的几点思考[J].史志学刊,2022(1):46-54.
作者简介
秦旭冬 青岛年鉴社中级编辑,研究方向为史志编撰、年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