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51版
中国教育区域差异的动态评估与均衡策略
文/孙小萌
  
  教育均衡是推动社会公平、实现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石。本研究构建涵盖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的综合评价体系,旨在揭示中国教育区域差异的时空演化、结构特征及多维驱动机制。研究发现,中国省域教育发展呈现“东高西低”的梯度格局,且组内差异贡献率持续高于70%,凸显区域内资源分配的结构性失衡;经济梯度分化、政策执行效能差异、地理约束、制度路径依赖与技术鸿沟的交互作用,共同固化了区域差异的刚性路径。基于此,提出差异化资源配置、政策效能优化、技术适配赋能与制度协同创新的四维治理框架,力图推动教育均衡从“总量补偿”向“结构优化”转型。研究为破解教育公平难题、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提供了动态监测工具与差异化政策路径。

  教育均衡是推动社会公平、实现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石。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促进教育公平”,将教育均衡提升至国家战略高度。然而,我国幅员辽阔、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的国情,导致教育资源在空间配置上呈现显著差异。东部沿海地区凭借经济优势,教育投入与质量遥遥领先,而中西部地区受限于财政能力与地理条件,仍面临师资短缺、设施滞后等瓶颈;城乡二元结构下,农村义务教育生均经费不足城市的一半,学前教育普惠性资源覆盖率差距高达30%。这种区域间、城乡间的教育失衡,不仅加剧了社会阶层固化风险,更可能掣肘“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在此背景下,科学测度教育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揭示其动态演变规律与深层成因,成为破解教育公平难题的关键切入点。
  本研究以多时期、多维度的教育数据为支撑,构建涵盖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三阶段的动态评估模型,旨在实现两大核心目标:其一,通过熵权法、Dagum基尼系数分解等方法,系统揭示2012-2022年我国教育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特征及其时空演化规律;其二,结合经济、政策、地理与技术因素,解析差异形成的多维驱动机制,进而提出因地施策、分阶推进的差异化均衡路径。
  中国教育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评价方法
  本研究基于政策导向与文献分析,构建覆盖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的综合评价体系,涵盖教育机会、教育条件、教育公平、教育质量、教育满意度五大维度,包含财政投入 [1]、人力资源 [ 2]、物质资源  [ 3-5] 、科研产出[6] 等核心指标,形成多层级评价体系(见表1) 。 
  本研究采用多元化、多维度的教育数据体系,数据来源覆盖①2012-2022年 全国31个省份(含自治区、直辖市,不含港澳台地区)的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相关指标。基础数据主要整合自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教育部《中国教育统计年鉴》《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以及各省教育厅发布的年度教育发展报告,涵盖三大学段共27项核心指标。对于复合型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