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54版
中国教育区域差异的动态评估与均衡策略

仅为0.320、0.299与0.299。同时,区域间马太效应凸显,区域间差距虽有收敛,但东部凭借经济优势加速资源集聚;中西部虽整体得分提升,但增速滞后于东部。从时间变化趋势来看,全国教育水平整体稳步提升,但区域差异仍然显著。
  2、组内差异主导总体差距
  Dagum基尼系数分解表明,全国教育基尼系数从2012年的0.2125降至2022年的0.1381,但差异结构呈现“内部分化”特征。组内差异贡献率始终高于70%(组内差异贡献率=GW/G),表明同一区域内资源分配矛盾突出。东部地区内部层级分化显著,北京、上海依托政策倾斜形成“教育高地” ,而河北、海南因财政约束得分偏低;西部则呈现“ 双峰分布”,西藏、陕西通过政策扶持跃升至中发展水平梯队,贵州、甘肃等省份仍深陷基础教育短缺与高教空心化困境。
  2012-2022年间总基尼系数、组内基尼系数和组间基尼系数的变化趋势,进一步验证了差异的动态演变。其中,总基尼系数在2012年至2022年间呈现波动下降趋势;组内基尼系数在这期间也呈下降态势,反映出各地区内部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的状况有所改善,地区内部差异缩小;组间基尼系数相对平稳,反映出东中西部等不同区域之间的教育发展梯度差距在这11年里虽有缩小趋势,但始终存在且变化幅度不大,区域间的教育发展水平仍存在较为稳定的差异,不同区域的教育发展在整体上依旧保持着各自的特点和差距。
  3、动态演进路径依赖显著
  K-m eans聚类分析显示,高发展区域长期集中于东部五省,其综合得分在2019年后加速提升,形成“强者恒强”格局;中低发展区域集中于中西部,虽部分省份实现类别跃升,但超60%的西部省份始终未能突破低发展阈值,凸显财政约束与政策执行低效导致的“低水平均衡陷阱” 。
  经过对比表明,东部地区教育水平持续领跑,截至2022年仅有东部地区中个别省份成为教育高水平发展省份;值得注意的是,西部省份内部差异显著,如西藏、陕西得分明显高于其他西部省份,也是西部省份中最早进入中发展水平梯队的省份,凸显“精准施策”的必要性。聚类结果验证了区域发展的异质性,为差异化政策设计提供了实证依据。
  ( 二)中国教育区域差异的多维解析
  1、经济梯度差异:资源禀赋与财政能力的约束
  经济基础与教育投入高度相关,东部省份生均经费远超中西部,且东部省份凭借经济优势持续扩大教育投入规模。经济梯度差异进一步导致教育资源的“累积效应”:东部地区通过高薪吸引优质师资、建设智慧校园等形成“资源高地”,而中西部地区因财政能力有限,基础教育“兜底”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