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一体化防灾系统实践与探索
城乡一体化防灾系统的协同运行机制构建
(一)指挥调度系统统一构建
多灾种并发、多部门参与背景下,分散响应常导致指令冲突与资源错配。指挥系统以区级以上应急管理平台为核心,构建覆盖城乡的“主-分-末”三级调度架构,上联国家预警系统,下联街道乡镇前端设备,横向接入消防、医疗、交通、电力等多行业终端,实现跨部门资源统一调配 。[3]可视化界面整合GIS与遥感图像,动态展示灾害分布、物资位置与救援路径,为调度人员提供图形化决策依据。在城市区域突出快速集成与多源响应,在乡村地区强调末端覆盖与自组织节点触发。统一指挥系统打通指令链与数据链,保证灾害发生时城乡区域同步接收、同步响应 。 [4]
(二)政策制度支撑体系
协同机制能否有效运行取决于制度结构是否具备清晰边界与可执行路径,城乡防灾工作覆盖自然资源、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多个层面,只有厘清各环节之间的职责归属与协作顺序,才能避免重复响应与指令冲突。法规文件应在顶层设计中明确各级政府与相关主体在不同阶段的职能内容,并将防控责任固化为常态运行准则。机制构建不能停留在制度设定,还需建立动态修正流程以匹配风险变化,指挥系统在发布信息时应明确权限划分,资源调度应依照空间节点与时间顺序执行,联合演练需纳入工作考核体系,形成从规划设计到部署执行再到反馈优化的完整闭环,为城乡一体化防灾系统提供持续运转的制度支撑。
(三)资金与社会资本保障机制
防灾系统建设周期长、投入高、运营复杂,仅靠政府财政难以支撑长效运行,构建多元资金协同机制是运行保障的关键环节。政府层面按年度预算设立专项资金用于平台建设、设施升级与应急物资储备,在应急状态下具备快速调配与支出权限。社会资本的引入扩展了资金来源与服务方式。大型企业可通过战略合作模式参与指挥中心建设与设备采购,中小企业可围绕物资配送、技术服务、志愿支持等环节嵌入系统运行。PPP模式实现利益共享与风险共担,形成政策支持、企业参与、公众受益的三方共建格局。
(四)人才与公众参与体系
城乡防灾体系要实现高效落地,需要依托专业人才支撑与公众力量联动。人才建设可从高等院校与科研机构设置防灾减灾相关课程为依托,系统培养具备理论基础与实战经验的技术型力量。在职人员可由地方政府联合企业定期组织培训与演练,通过模拟情境熟悉风险识别、信息上报与应急处置流程。公众作为灾情感知的首要触点,应在日常生活中掌握逃生路径、报警方式与风险识别能力。社区组织应建立覆盖居民、学校与企业的常态教育机制,把防灾内容嵌入日常活动安排,使应急演练成为周期性行动,推动防灾知识从被动传递转向主动学习。公众主动参与不仅提升防灾系统的响应灵敏度,也在日常生活中强化风险意识,使防灾理念逐步成为社会共识。
结论
城乡一体化防灾系统以协同理念为核心,融合信息技术、空间分析与遥感感知,构建出覆盖灾害全周期的运行体系,打通城市与乡村在风险认知、资源调度与指令响应上的隔阂,在机制层面实现指挥统一、制度闭环与公众共建。国内在汶川地震后推动系统持续演进,形成平台集成、技术落地与基层联动融合发展的局面,为提升整体抗灾能力、推动区域韧性构建提供现实路径与理论支撑。
参考文献
[1]马宝成.更加注重系统集成进一步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J].中国减灾,2025(1):22-23.
[2]陈真莲,林希豪,郭超,等.智慧防灾监测与预控技术在城市地下环路的应用研究[J].现代隧道技术,2024(S1):845-850.
[3]夏陈红,马东辉,郭小东,等.面向系统韧性的城市防灾空间运行逻辑与规划优化路径[J].城市发展研究,2024(9):49-55+108.
[4]张东宇.基于三维GIS的省域气象防灾减灾系统设计与开发[J].现代信息科技,2024(17):129-133.
作者简介
刘玉玲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工程师,研究方向为项目管理、安全管理
(一)指挥调度系统统一构建
多灾种并发、多部门参与背景下,分散响应常导致指令冲突与资源错配。指挥系统以区级以上应急管理平台为核心,构建覆盖城乡的“主-分-末”三级调度架构,上联国家预警系统,下联街道乡镇前端设备,横向接入消防、医疗、交通、电力等多行业终端,实现跨部门资源统一调配 。[3]可视化界面整合GIS与遥感图像,动态展示灾害分布、物资位置与救援路径,为调度人员提供图形化决策依据。在城市区域突出快速集成与多源响应,在乡村地区强调末端覆盖与自组织节点触发。统一指挥系统打通指令链与数据链,保证灾害发生时城乡区域同步接收、同步响应 。 [4]
(二)政策制度支撑体系
协同机制能否有效运行取决于制度结构是否具备清晰边界与可执行路径,城乡防灾工作覆盖自然资源、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多个层面,只有厘清各环节之间的职责归属与协作顺序,才能避免重复响应与指令冲突。法规文件应在顶层设计中明确各级政府与相关主体在不同阶段的职能内容,并将防控责任固化为常态运行准则。机制构建不能停留在制度设定,还需建立动态修正流程以匹配风险变化,指挥系统在发布信息时应明确权限划分,资源调度应依照空间节点与时间顺序执行,联合演练需纳入工作考核体系,形成从规划设计到部署执行再到反馈优化的完整闭环,为城乡一体化防灾系统提供持续运转的制度支撑。
(三)资金与社会资本保障机制
防灾系统建设周期长、投入高、运营复杂,仅靠政府财政难以支撑长效运行,构建多元资金协同机制是运行保障的关键环节。政府层面按年度预算设立专项资金用于平台建设、设施升级与应急物资储备,在应急状态下具备快速调配与支出权限。社会资本的引入扩展了资金来源与服务方式。大型企业可通过战略合作模式参与指挥中心建设与设备采购,中小企业可围绕物资配送、技术服务、志愿支持等环节嵌入系统运行。PPP模式实现利益共享与风险共担,形成政策支持、企业参与、公众受益的三方共建格局。
(四)人才与公众参与体系
城乡防灾体系要实现高效落地,需要依托专业人才支撑与公众力量联动。人才建设可从高等院校与科研机构设置防灾减灾相关课程为依托,系统培养具备理论基础与实战经验的技术型力量。在职人员可由地方政府联合企业定期组织培训与演练,通过模拟情境熟悉风险识别、信息上报与应急处置流程。公众作为灾情感知的首要触点,应在日常生活中掌握逃生路径、报警方式与风险识别能力。社区组织应建立覆盖居民、学校与企业的常态教育机制,把防灾内容嵌入日常活动安排,使应急演练成为周期性行动,推动防灾知识从被动传递转向主动学习。公众主动参与不仅提升防灾系统的响应灵敏度,也在日常生活中强化风险意识,使防灾理念逐步成为社会共识。
结论
城乡一体化防灾系统以协同理念为核心,融合信息技术、空间分析与遥感感知,构建出覆盖灾害全周期的运行体系,打通城市与乡村在风险认知、资源调度与指令响应上的隔阂,在机制层面实现指挥统一、制度闭环与公众共建。国内在汶川地震后推动系统持续演进,形成平台集成、技术落地与基层联动融合发展的局面,为提升整体抗灾能力、推动区域韧性构建提供现实路径与理论支撑。
参考文献
[1]马宝成.更加注重系统集成进一步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J].中国减灾,2025(1):22-23.
[2]陈真莲,林希豪,郭超,等.智慧防灾监测与预控技术在城市地下环路的应用研究[J].现代隧道技术,2024(S1):845-850.
[3]夏陈红,马东辉,郭小东,等.面向系统韧性的城市防灾空间运行逻辑与规划优化路径[J].城市发展研究,2024(9):49-55+108.
[4]张东宇.基于三维GIS的省域气象防灾减灾系统设计与开发[J].现代信息科技,2024(17):129-133.
作者简介
刘玉玲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工程师,研究方向为项目管理、安全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