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62版
韧性安全城市视角下 公共安全治理体系构建研究
文/党炜 张小丽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在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且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人口和产业不断聚集,城市运转过程中各类风险交织叠加,使得城市的公共安全压力越来越大。本文从韧性安全城市的视角出发,通过分析韧性安全城市建设与公共安全治理的关系,梳理韧性安全城市推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六大体系建设建议,为全面增强城市整体韧性,不断提升城市安全治理水平提供理论参考。

  韧性安全城市的提出
  我国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成为人口、经济和各项公共服务的主要载体。城市拥有富集的资源要素、先进的产业集群、广阔的发展机遇,但是伴随着城市人口和规模的迅猛扩张,治理难度大、风险隐患多、基础设施不足、城市更新困难等“城市病”不同程度出现。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城市安全工作。2018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进城市安全发展的意见》,指出要从加强城市安全源头治理、健全城市安全防控机制、提升城市安全监管效能、强化城市安全保障能力、加强统筹推动等方面,推动城市安全发展取得明显进展[1]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 要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水平,加快转变超大特大城市发展方式,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 [2]。韧性城市是“韧性”这一概念在城市治理过程中的实践运用,为城市发展和风险管控提供了新的视角。
  2023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提出:“全面推进韧性安全城市建设,努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的新路。 ”[3 ] 202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天津考察时强调,“要坚持走内涵式发展路子,创新城市治理,加强韧性安全城市建设,积极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增强发展潜力、优化发展空间,推动城市业态、功能、品质不断提升” 。[4]
  “韧性城市”中加入“安全”二字,深刻表明城市发展不能只考虑规模经济效益,必须统筹城市运行过程中的经济、生活、生态和安全的需要。全面推进韧性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