韧性安全城市视角下 公共安全治理体系构建研究
改处置最好的时机、地点也在基层。提升基层应急治理能力不仅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着力点,更是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筑牢人民群众生命安全防线的核心保障。当灾害发生时,基层能否及时反应、快速部署,能否在最短时间内凝聚各方合力、防止风险扩散,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决定了灾害、事故的损失程度。韧性安全城市建设强调系统思维与协同意识,通过构建灾前预防、灾中应急响应、灾后重建恢复的全链条治理体系,使城市既能在灾害冲击下保持运转、高效处置危机,又能在灾后迅速恢复社会经济秩序,并通过经验复盘和动态优化机制,增强对未来风险的适应性,最终推动基层平战转换能力的全面跃升。
韧性安全城市建设的现实困境分析
从现实来看,我国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而且人口高度集中,自然灾害对于公共安全的影响越来越大。2021年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就反映出自然灾害发生在城市会伴随“放大效应”“链发效应”,引发更多次生灾害。
(一)条块分割导致的协同失灵
当前城市公共安全治理主要以条块分割模式为主,各职能部门根据“三定方案”对所辖行业进行管控,各乡镇街道按照辖区范围进行综合治理。但是,城市安全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系统内部是复杂多元的,系统要素相互关联、相互嵌入,很难进行明确分割。同时,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行业、领域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即便是单一的物体,涉及的安全问题也是全产业链的,比如电动自行车,就涉及生产、运输、销售、储存、使用、充电、维修、停放、回收、报废等一系列生产经营活动,而每一个环节又相互作用,传统的通过划分环节指定由单一部门负责局部监管的方式必然效率低下,而部门间存在的监管壁垒也会导致个别环节出现“谁都可以管、谁都没有管”的现象。同时,过分强调“条块管理”,一旦出现跨部门、跨区域、跨行业的风险时,可能会因为“条块分割”而协调不畅、动作迟缓。
(二)重“显绩”轻“韧性”的规划失衡
进入新世纪,城镇化步伐加快,城市规模快速扩张,多年的城市投资大多集中在短期有经济效益、提升城市品质、优化城市形象的大型基建,比如道路交通、高层建筑、大型商业综合体、城市绿化等,但是对于基础设施的更新、维护不足,比如地下管网、城市排水、消防设施以及公共应急避难场所等。近年来,各地不断加强民生保障,推进老旧小区改造,但是工程重点是供水、取暖等常规内容,对于居民一些新兴需求难以满足。以电动自行车为例,其充电起火已引发多起恶性事故,全国正大力推进安全治理。但深层矛盾在于,小区公共充电设施供给与居民实际需求的严重失衡,公共基础设施的结构性短缺,导致相关治理举措难以触及问题本质,无法形成长效解决机制。
(三)风险前置管控的机制缺位
“ 韧性安全城市”突出灾前预防,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建立大安全大应急框架,完善公共安全体系,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因此,风险研判以及有效的风险防控对于建设韧性安全城市至关重要,但是在基层落实过程中,基层人员受限于综合素质及专业能力,对于风险的识别、防范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当前,多数行业领域尚未建立明确的风险辨识与管控规范,直接导致城市风险研判失准、防控措施效能不足。城市安全治理仍呈现“重应急、轻预防”的被动特征,风险前置防控机制的缺位问题亟待破解。
(四)智慧化手段的场景适配不足
随着城市建设不断延伸,内部结构愈发复杂,依靠传统“人防”模
韧性安全城市建设的现实困境分析
从现实来看,我国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而且人口高度集中,自然灾害对于公共安全的影响越来越大。2021年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就反映出自然灾害发生在城市会伴随“放大效应”“链发效应”,引发更多次生灾害。
(一)条块分割导致的协同失灵
当前城市公共安全治理主要以条块分割模式为主,各职能部门根据“三定方案”对所辖行业进行管控,各乡镇街道按照辖区范围进行综合治理。但是,城市安全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系统内部是复杂多元的,系统要素相互关联、相互嵌入,很难进行明确分割。同时,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行业、领域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即便是单一的物体,涉及的安全问题也是全产业链的,比如电动自行车,就涉及生产、运输、销售、储存、使用、充电、维修、停放、回收、报废等一系列生产经营活动,而每一个环节又相互作用,传统的通过划分环节指定由单一部门负责局部监管的方式必然效率低下,而部门间存在的监管壁垒也会导致个别环节出现“谁都可以管、谁都没有管”的现象。同时,过分强调“条块管理”,一旦出现跨部门、跨区域、跨行业的风险时,可能会因为“条块分割”而协调不畅、动作迟缓。
(二)重“显绩”轻“韧性”的规划失衡
进入新世纪,城镇化步伐加快,城市规模快速扩张,多年的城市投资大多集中在短期有经济效益、提升城市品质、优化城市形象的大型基建,比如道路交通、高层建筑、大型商业综合体、城市绿化等,但是对于基础设施的更新、维护不足,比如地下管网、城市排水、消防设施以及公共应急避难场所等。近年来,各地不断加强民生保障,推进老旧小区改造,但是工程重点是供水、取暖等常规内容,对于居民一些新兴需求难以满足。以电动自行车为例,其充电起火已引发多起恶性事故,全国正大力推进安全治理。但深层矛盾在于,小区公共充电设施供给与居民实际需求的严重失衡,公共基础设施的结构性短缺,导致相关治理举措难以触及问题本质,无法形成长效解决机制。
(三)风险前置管控的机制缺位
“ 韧性安全城市”突出灾前预防,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建立大安全大应急框架,完善公共安全体系,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因此,风险研判以及有效的风险防控对于建设韧性安全城市至关重要,但是在基层落实过程中,基层人员受限于综合素质及专业能力,对于风险的识别、防范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当前,多数行业领域尚未建立明确的风险辨识与管控规范,直接导致城市风险研判失准、防控措施效能不足。城市安全治理仍呈现“重应急、轻预防”的被动特征,风险前置防控机制的缺位问题亟待破解。
(四)智慧化手段的场景适配不足
随着城市建设不断延伸,内部结构愈发复杂,依靠传统“人防”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