韧性安全城市视角下 公共安全治理体系构建研究
市思维贯穿城市规划设计、建设管理、运行维护的全过程、各方面,严把安全关、质量关,夯实韧性安全城市的基础。全面提升城市防灾减灾能力,适度提高防灾重点设施的数量及标准,确保极端情形下城市生命线工程正常运转。加快建设“平急两用”的公共基础设施,完善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布局,健全完善应急避难场所的管理和使用制度,加强日常维护和管理。
(四)构建治理重心前置的风险防控机制
需秉持“预防优先”理念,推动城市安全治理模式从被动响应向主动防控转型,将风险防范的重心前置。构建韧性安全城市,应建立全流程风险管控体系,运用智能化手段实现城市风险的动态监测、科学分析、精准预警与有效处置,确保风险隐患早识别、早介入、早化解。要把安全教育纳入国民教育、干部教育培训,充分利用现代媒体,通过线上宣传教育、线下实景体验等手段,全面开展安全风险教育,提高社会公众的安全风险意识,引导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韧性安全城市建设。
(五)加强智慧城市与安全治理的深度融合
为进一步巩固智慧城市建设成果,需将韧性安全城市的理念主动融入智慧城市建设全链条。充分依托智慧城市已经建成的硬件设备以及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对收集到的各项城市运行核心数据进行再梳理再分析,从城市安全韧性维度实现数据的高效利用。全面破除“信息孤岛”壁垒,构建数据交流共享机制,有效规避信息收集滞后、传导不畅、可信度不足等问题,推动智慧城市向更安全、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六)推进多元治理主体的协同发力
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发动群众、资源调配、专业技能以及“平急转换”机制中的天然优势,通过优化协同联动机制、拓宽参与渠道,将社会组织专业人才纳入城市安全治理队伍,提升政府应对灾害的响应灵敏度和处置能动性。要大力提升村、社区等基层组织应急能力,切实发挥“网格化”管理优势,推动部门的专业资源和镇街的基础力量深度融合,构建从安全问题发现、协调指挥、问题处理到核查反馈的闭环管理模式,建立底数清晰、责任明确、协调顺畅、反应迅速的安全治理机制[7]。
结语
建设韧性安全城市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需凝聚完善的基础设施、现代化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高效的治理机构、高素质的市民队伍等要素的综合效能。需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自觉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强化全局统筹与系统谋划,深刻领悟韧性安全城市的深层内涵,主动变革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传统模式,以多元要素协同为支撑,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构建兼具安全性与可持续性的创新路径,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与城市运行稳定。
注释
① 习近平: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EB/OL].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leaders/2019-11/03/c_1125186430.htm。
参考文献
[1]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推进城市安全发展的意见》[J].中国消防,2018(2):43-46.
[2]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J].创造,2022(11):6-29.
[3]聚焦建设“五个中心”重要使命 加快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N].人民日报,2023-12-04(01).
[4]向全国各族人民致以美好的新春祝福 祝各族人民幸福安康 祝伟大祖国繁荣昌盛[N].人民日报,2024-02-03(01).
[5]周素丽,魏爱云.2024年国家治理领域值得关注的十个课题[J].国家治理,2024(1):12-21.
[6]郝思斯.让城市更具韧性[N].中国纪检监察报,2023-11-28(05).
[7]王玉.我国“安全韧性”城市建设的现实困境与发展进路[J].行政与法,2023(11):118-128.
作者简介
党 炜 中共鄂尔多斯市东胜区委党校讲师,研究方向为公共安全管理、安全生产
张小丽 鄂尔多斯市第二中学讲师,研究方向为信息技术、教学管理
(四)构建治理重心前置的风险防控机制
需秉持“预防优先”理念,推动城市安全治理模式从被动响应向主动防控转型,将风险防范的重心前置。构建韧性安全城市,应建立全流程风险管控体系,运用智能化手段实现城市风险的动态监测、科学分析、精准预警与有效处置,确保风险隐患早识别、早介入、早化解。要把安全教育纳入国民教育、干部教育培训,充分利用现代媒体,通过线上宣传教育、线下实景体验等手段,全面开展安全风险教育,提高社会公众的安全风险意识,引导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韧性安全城市建设。
(五)加强智慧城市与安全治理的深度融合
为进一步巩固智慧城市建设成果,需将韧性安全城市的理念主动融入智慧城市建设全链条。充分依托智慧城市已经建成的硬件设备以及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对收集到的各项城市运行核心数据进行再梳理再分析,从城市安全韧性维度实现数据的高效利用。全面破除“信息孤岛”壁垒,构建数据交流共享机制,有效规避信息收集滞后、传导不畅、可信度不足等问题,推动智慧城市向更安全、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六)推进多元治理主体的协同发力
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发动群众、资源调配、专业技能以及“平急转换”机制中的天然优势,通过优化协同联动机制、拓宽参与渠道,将社会组织专业人才纳入城市安全治理队伍,提升政府应对灾害的响应灵敏度和处置能动性。要大力提升村、社区等基层组织应急能力,切实发挥“网格化”管理优势,推动部门的专业资源和镇街的基础力量深度融合,构建从安全问题发现、协调指挥、问题处理到核查反馈的闭环管理模式,建立底数清晰、责任明确、协调顺畅、反应迅速的安全治理机制[7]。
结语
建设韧性安全城市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需凝聚完善的基础设施、现代化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高效的治理机构、高素质的市民队伍等要素的综合效能。需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自觉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强化全局统筹与系统谋划,深刻领悟韧性安全城市的深层内涵,主动变革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传统模式,以多元要素协同为支撑,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构建兼具安全性与可持续性的创新路径,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与城市运行稳定。
注释
① 习近平: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EB/OL].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leaders/2019-11/03/c_1125186430.htm。
参考文献
[1]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推进城市安全发展的意见》[J].中国消防,2018(2):43-46.
[2]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J].创造,2022(11):6-29.
[3]聚焦建设“五个中心”重要使命 加快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N].人民日报,2023-12-04(01).
[4]向全国各族人民致以美好的新春祝福 祝各族人民幸福安康 祝伟大祖国繁荣昌盛[N].人民日报,2024-02-03(01).
[5]周素丽,魏爱云.2024年国家治理领域值得关注的十个课题[J].国家治理,2024(1):12-21.
[6]郝思斯.让城市更具韧性[N].中国纪检监察报,2023-11-28(05).
[7]王玉.我国“安全韧性”城市建设的现实困境与发展进路[J].行政与法,2023(11):118-128.
作者简介
党 炜 中共鄂尔多斯市东胜区委党校讲师,研究方向为公共安全管理、安全生产
张小丽 鄂尔多斯市第二中学讲师,研究方向为信息技术、教学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