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庄里的乡土中国— —评贠文贤的长篇小说新作《大梁村》
苍茫大地与时间长河中不断向上的精神攀升,显示着深刻的在地文化认同和地方美学构成。
双线结构与现实主义创作
《大梁村》从写作手法上讲,自始至终追求的是洗尽铅华、朴实自然,但仔细品味便发现作者的匠心独运与精心布局。小说从大梁村的社戏开始写起,相当于小说中的一个楔子,通过一场戏让作品中主要人物纷纷登场,并且借着一台社戏,又交代了作品中的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和他们之间的分歧,同时,小说开篇就展现一部大戏的场景,其间预示着小说要上演一部农民们的社会和人生大戏。
《大梁村》有双线并行的写作结构,一条线索是大梁村的社会结构变迁,隐含着不同时代乡村不同的治理理念,这一线索以金文涛的顺口溜贯穿全书而呈现,并承担着点题作用。另一条线索是几个年轻人的情感线索。小说中写了两辈人的生活和生命历程,从老一辈的席广田、于恭让到年轻一代于刚乾、席养涵等,讲述了年轻一代农民向知识阶层转化的发展过程,其中交织着于刚乾与金玉秀、席养涵与丁香梅的感情生活叙述。小说写人物的情感不煽情、不渲染,在自然客观的描述中烘托出两对青年虽然两情相悦,但终究是阴错阳差地错过,最后经过不断寻找与碰撞,都找到了自己的人生归宿。
现实主义始终是陕西乡土文学写作的创作理念与方法,无论是柳青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还是路遥的绵密如针般的日常生活书写、贾平凹的生活流彰显、陈忠实对魔幻现实主义的借鉴,当代陕西作家都以现实主义严谨的创作态度直面中国当代乡村生活,不论是直接书写农村的建设运动,还是展示乡村社会结构的变迁,他们的双脚都踏在坚实的现实主义大地上,并以越走越广阔的现实主义,显现出在陕西这块古老的土地上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历程。
贠文贤的《大梁村》书写乡村生活扎实、细腻、真切,没有奇异的叙事,没有惊世骇俗的语言表述,在淡淡的叙写和细细的描述中,不经意间勾勒出五十余年中国乡村历史变迁。作者细节刻画很成功,那是方书记的一顶草帽,它是于刚乾用自己新买的草帽换取的方书记一直戴着的旧草帽。多年之后,当方书记成为方老,住在政府大院,家里仍然挂着当年的那顶草帽,这顶草帽就成为刚正不阿、秉持公正的象征,也成为怀念往昔岁月的一个“文物”。这里还有于刚乾与金玉秀同处一室时的那只花猫,大家坐在饲养室时一起聊家长里短的生活场景,仿佛能听到妇女们纳鞋底拉细绳的嘶嘶声,牲口咀嚼草料的磨叽声,它们一起合奏出乡村集体生活的美妙交响乐。显然,现实主义有多种呈现形式,贠文贤笔下的现实主义依然是日复一日的日常生活书写,老百姓生老病死的细节描摹,诗情画意的乡村景观描画和意味深长的生产生活场景展现。
《 大梁村》是贠文贤多年乡村经验的自觉呈现,以一个村庄的变迁展现出乡土中国的光明前景,有意味的是,当作者即将完成此文时,正是2025年我国“一号文件”发布之时,“三农”问题永远是当代中国的压舱石。不言而喻,当代中国已从乡土中国开始向城乡中国转型,乡土文学向新乡土文学转变,中国农耕文明重要发祥地的关中白鹿原上大梁村的父老乡亲们,在他们走过的传统农业生产生活方式中,隐含着民族坚实而有力的深深足迹,代表着他们向往现代文明和现代乡村生活的美好图景。因此,这是一个波澜壮阔、日新月异的伟大时代,身处这样的时代,贠文贤将个人生活体验融入时代发展的洪流中,以大梁村的发展之路,凝聚起当代中国乡村振兴的磅礴力量,勾勒出一幅中国乡村现代化的美好图景。
作者简介
刘 宁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文学艺术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黄河文化与文学、城市文化与文学、文学地理学
双线结构与现实主义创作
《大梁村》从写作手法上讲,自始至终追求的是洗尽铅华、朴实自然,但仔细品味便发现作者的匠心独运与精心布局。小说从大梁村的社戏开始写起,相当于小说中的一个楔子,通过一场戏让作品中主要人物纷纷登场,并且借着一台社戏,又交代了作品中的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和他们之间的分歧,同时,小说开篇就展现一部大戏的场景,其间预示着小说要上演一部农民们的社会和人生大戏。
《大梁村》有双线并行的写作结构,一条线索是大梁村的社会结构变迁,隐含着不同时代乡村不同的治理理念,这一线索以金文涛的顺口溜贯穿全书而呈现,并承担着点题作用。另一条线索是几个年轻人的情感线索。小说中写了两辈人的生活和生命历程,从老一辈的席广田、于恭让到年轻一代于刚乾、席养涵等,讲述了年轻一代农民向知识阶层转化的发展过程,其中交织着于刚乾与金玉秀、席养涵与丁香梅的感情生活叙述。小说写人物的情感不煽情、不渲染,在自然客观的描述中烘托出两对青年虽然两情相悦,但终究是阴错阳差地错过,最后经过不断寻找与碰撞,都找到了自己的人生归宿。
现实主义始终是陕西乡土文学写作的创作理念与方法,无论是柳青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还是路遥的绵密如针般的日常生活书写、贾平凹的生活流彰显、陈忠实对魔幻现实主义的借鉴,当代陕西作家都以现实主义严谨的创作态度直面中国当代乡村生活,不论是直接书写农村的建设运动,还是展示乡村社会结构的变迁,他们的双脚都踏在坚实的现实主义大地上,并以越走越广阔的现实主义,显现出在陕西这块古老的土地上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历程。
贠文贤的《大梁村》书写乡村生活扎实、细腻、真切,没有奇异的叙事,没有惊世骇俗的语言表述,在淡淡的叙写和细细的描述中,不经意间勾勒出五十余年中国乡村历史变迁。作者细节刻画很成功,那是方书记的一顶草帽,它是于刚乾用自己新买的草帽换取的方书记一直戴着的旧草帽。多年之后,当方书记成为方老,住在政府大院,家里仍然挂着当年的那顶草帽,这顶草帽就成为刚正不阿、秉持公正的象征,也成为怀念往昔岁月的一个“文物”。这里还有于刚乾与金玉秀同处一室时的那只花猫,大家坐在饲养室时一起聊家长里短的生活场景,仿佛能听到妇女们纳鞋底拉细绳的嘶嘶声,牲口咀嚼草料的磨叽声,它们一起合奏出乡村集体生活的美妙交响乐。显然,现实主义有多种呈现形式,贠文贤笔下的现实主义依然是日复一日的日常生活书写,老百姓生老病死的细节描摹,诗情画意的乡村景观描画和意味深长的生产生活场景展现。
《 大梁村》是贠文贤多年乡村经验的自觉呈现,以一个村庄的变迁展现出乡土中国的光明前景,有意味的是,当作者即将完成此文时,正是2025年我国“一号文件”发布之时,“三农”问题永远是当代中国的压舱石。不言而喻,当代中国已从乡土中国开始向城乡中国转型,乡土文学向新乡土文学转变,中国农耕文明重要发祥地的关中白鹿原上大梁村的父老乡亲们,在他们走过的传统农业生产生活方式中,隐含着民族坚实而有力的深深足迹,代表着他们向往现代文明和现代乡村生活的美好图景。因此,这是一个波澜壮阔、日新月异的伟大时代,身处这样的时代,贠文贤将个人生活体验融入时代发展的洪流中,以大梁村的发展之路,凝聚起当代中国乡村振兴的磅礴力量,勾勒出一幅中国乡村现代化的美好图景。
作者简介
刘 宁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文学艺术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黄河文化与文学、城市文化与文学、文学地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