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73版
西藏新型城镇化发展 阶段性特征、困境及发展路径
  式落后,种地靠人力、畜力,灌溉条件差,产量不稳;放牧以天然散养为主,疫病防控难,畜产品质量和数量不够理想。另一方面,工业底子薄,规模以上企业占比低,以资源消耗、建材加工等初加工产业为主,技术落后,设备陈旧,资源利用率不高、环境污染压力大,未形成产业集群,带动就业和经济增长的能力有限。再者,第三产业虽发展快,但层次低,以旅游、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等传统服务业为主。以旅游业为例,观光旅游比重大,深度游、文化游产品少,景区周边交通、住宿等配套跟不上,服务质量有待提高。现代服务业如金融、物流、信息服务等发展滞后,物流企业规模偏小、配送效率低、成本高,制约了其他产业发展。
  2、产业对城镇化的带动作用弱
  产业对城镇化的带动,在就业、人口聚集和经济增长等方面均不理想。就业方面,现有产业无法提供充足的就业岗位。第一产业吸纳劳动力有限,农村劳动力有效转移路径不畅;第二产业企业少、规模小,多是劳动密集型,工资低,吸引力不足;服务业稳定性差,旺季用人多、员工素质良莠不齐,淡季用人少,收入不稳定。人口聚集方面,城镇就业机会少、发展前景不佳。农村青年劳动力流失问题初现端倪,农牧区空心化问题亟待解决。同时,由于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有限,劳动力定居意愿不足。经济增长方面,受制于产业结构和层次,地方经济活力不强,产业效益不高。地方财政缺口较大,政府调控能力减弱,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提升缺乏资金支持,进一步阻碍了新型城镇化发展。
  (二)生态环境脆弱,城镇化与生态保护矛盾突出
  1、生态环境的脆弱性
  西藏平均海拔超4000米,生态系统多样,有森林、草原、湿地等,森林涵养水源、保护生物多样性,草原是畜牧业根基,湿地能调节气候。脆弱的生态环境,制约了城镇化发展。城镇建设时,土地开发难,需要特殊材料和技术应对高寒缺氧,成本高。而且生态承载能力有限,一旦过度城镇化,就可能造成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问题。
  2、城镇化过程中的生态破坏问题
  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带来不少生态破坏问题。如土地浪费明显,城镇扩张缺少规划,盲目占地,一些工业园区规划大、入驻企业少,导致大量土地闲置。水资源污染也不容忽视,城镇人口、工业增加,但污水处理设施跟不上,企业违规排污现象依然存在,导致河流湖泊受到污染,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动物迁徙通道、栖息地受到人类活动影响较大,野生动物种群数量持续减少。
  ( 三)人口素质较低,城镇化内生动力不足
  1、教育水平落后
  西藏教育近年虽有进步,但整体发展滞后,教育资源分布不均等问题依然存在,制约着城镇人口素质的提升。城乡之间师资力量差距大,素质教育普及难以实现。农牧区学校教师编制少,一人承担多学科教学任务,在教学改革、教学创新方面难以投入足够精力,社会实践机会匮乏。职业教育与产业需求相关度低,学生毕业对口就业难。职业院校硬件设施,如实验设备、图书不足,生源不佳、专业单一。高等教育专业设置偏理论化,实用性不足,无法为推进新型城镇化提供人才支持。
  2、就业能力与就业观念问题
  人口就业能力和观念是影响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受教育年限、教育水平等因素限制,农牧群众缺乏专业技能,难以适应现代产业对于劳动力素质的要求。青年劳动力知识结构欠缺,缺乏实践和创新能力,就业能力相对不足。在就业观念方面,对政府安排就业的依赖度较高,觉得只有进政府、事业单位、国企才稳定,自主创业、就业意识薄弱、意愿偏低。同时受职业偏见影响,觉